建置·区划卷

内容阅读

第二节市境名称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17 12:00
    第二节 市境名称
    今岳阳市境,见诸历史文献的称谓,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看东陵之名,两汉、三国时期有巴丘、大屯戍之号,南北朝时期始称巴陵,隋、唐始日岳州、岳阳,宋朝有几年称纯州、华容军等。其中,流布广泛、久远的巴陵,民国2年始正式定名岳阳。
    东陵  岳阳称东陵始于战国,及于秦汉,最早见于《尚书·禹贡》:“过九江,至于东陵。”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最早认定岳阳为东陵:“岳州有巴陵,盖是东陵”;宋罗泌《路史·九江详证》:“东陵,今之巴陵,与夷陵相对,出为东西,以夷陵日西陵,则巴陵为东陵,信矣。”宋人蔡沈《书经集传》考定九江为今洞庭湖古称时,亦说:“东陵,巴陵也,今岳州巴陵县也。”清代岳阳籍知名学者吴敏树还专门写了《巴陵东陵说》,其中有句云:“(禹贡)《导江》‘过九江至于东陵’,后人皆不知其处,以九江乱之也。自知九江即洞庭,而东陵之为巴陵审矣!巴陵也,曷为而东之?对西而言之也,夷陵为西陵,巴陵为东陵。夷陵、巴陵,后世郡县之名也。”
    巴丘、巴丘邸阁  巴丘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曹公下荆州,以舟师追先主至巴丘。……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东汉建安  十九年,孙权)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水经注·湘水》:“(湘水)北注巴丘山,入于江。”郦道元《注》:“巴陵,吴之巴丘邸阁也。”《晋书·杜预传》: “巴丘,沔湘之会,表里山川,实为险固。”《梁书·元帝纪》:“(梁元帝令王僧辨)但守巴丘,以逸待劳。”唐宋之际,把巴陵与巴丘并称者,屡见不鲜,如唐朝张均《巴丘登高》诗、李群王《途出巴丘》诗、贾至《巴陵早秋》诗句“滔滔荡云梦,淡淡摇巴丘”,宋代陈与《巴丘书事》、《己酉九月自巴丘过湖南别粹翁》等诗。至明代尚有诗文称巴陵为巴丘,如明代何景明《巴陵》诗:“楚水滇池万里游,使车重喜过巴丘。”
    大屯戍  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7载:“蜀汉建兴三年,吴主闻武侯卒,增巴丘守万人。汉人闻之,亦增永安之守。宗预使吴,所谓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也。”因吴在巴丘屯戍大军,故名大屯戍。
    巴陵  巴陵一词始见于晋初。晋太康元年(280)析下隽县西部建巴陵县,南朝宋又设巴陵郡。尔后直至民国2年,巴陵作为县、郡名一直沿用下来,时间长达1633年。关于巴陵名称的由来,主要有4种说法:
    神话传说 有2种。一种源于《山海经》巴蛇吞象的神话。《山海经·海内南经》有“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的记载。后世人们把这则神话附会到岳阳一带来,以为境内山丘,就是巴蛇吐出的象骨堆积而成的。对此,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一诗的开头作了形象描述:“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积骨成巴陵,遗言闻楚老。”可见盛唐以前这种传说已经相当普遍。另一种则源于《淮南子》关于后羿斩巴蛇的记载。《淮南子·本经篇》中云“羿断巴蛇于洞庭”。尔后,南朝宋庾仲雍撰《江源记》、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都袭用此说。《江源记》载:“羿屠巴蛇于洞庭,积其骨为陵”。《水经注》说:“昔日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日巴陵。”以后,唐《元和郡县志》、北宋《岳阳风土记》都采用此说。城区在明、清时尚有巴蛇冢、巴蛇庙、巴蛇井等遗迹。对以上两种说法,清以后的文人多有非难,斥为妄说。《三长物斋长说》称:“今巴陵有象骨山、象骨港,相传为巴蛇吞象委骨于此,山、港由是得名。其说似难凭信”;岳阳籍著名学者杜贵墀也说:“若《山海经》羿屠巴蛇之说妄矣!”其说不谬,但是,巴陵之名很可能是由巴蛇吞象的传说演查而来的。即从国内各地地名之源来说,以神话故事命其地名,亦屡见不鲜。
    巴子国陵墓说 这种说法,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何光岳在80年代初所著《岳阳地区地名建置沿革考》中提出的。据他考证,自四川沿长江而东,遗留有许多带 “巴”字的地名,这是巴氏族活动的遗迹。“巴”为蛇的象形字。巴氏族就是以蛇为图腾的氏族,后发展为国家,称为巴子国,其势力在四川省东部一带。后与楚发生战争,被楚打败,四散迁避,一支迁到今岳阳一带,再与楚战,最后败人湘鄂黔山区,但在岳阳一带留下了巴人的坟墓。古时有称墓为丘者,故称为巴丘。后以丘、陵同义,又演变为巴陵。
    刘巴墓说 最早提出这种说法韵是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其书载:“先主即位,凡诸文诰策命,皆巴作。后卒,葬岳阳,因号岳阳为巴陵。”宋人王象之所著《舆地纪胜》中对刘巴生平的记载更为详尽:“刘巴,字子初,零陵人,有名于乡间,诸葛荐于蜀,后为尚书令。章武二年(222)出镇巴州,卒于岳阳,葬于郡西。后因巴故,遂号岳阳为巴陵。”其实,这种说法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巴丘这一地名,据《三国志》中的《吴主传》、《周瑜传》载,在刘巴仕蜀前即已出现。明隆庆《岳州府志》指斥此说为“好事者附会所致”,是有道理的。
    山势说 持这种说法的有唐张说、明叶子奇等人,明隆庆《岳州府志》也同意这种说法。张说诗《巴丘春作》中有“湖阴窥魍魉,丘势辨巴蛇”句,意思就是说山丘的形势好象一条大蟒蛇。后来叶子奇则说:  “巴陵之名,以其地巴丘,陵即丘之大者。”仔细分析,山势说也不无道理。从汉字的造字法分析,“巴”是蛇的象形字,就是大蛇的意思。“巴丘”就是蛇形山。后又以“丘”、“陵”同义,演化为“巴陵”。
    岳阳 关于“岳阳”这一地名的来源,说法大致有3种。
    幕阜山之南说 此说在岳阳影响最大,最早见于宋人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幕阜亦谓天岳,州据其阳,故谓之岳阳。”古代称大山为岳,以山南、水北为阳。从字面上讲,王说是解释得通的。但后来人们提出疑问:明明幕阜山在南,岳阳城在北,按照地理方位,只能说是“岳阴”,不能叫“岳阳”。对此,明隆庆《岳州府志》作了解释: “岳阳本湘阴古郡,隋改县,属岳州,故岳阳名之在此也。”清代著名文人吴敏树在《袢湖文录》中说得更明白“岳阳之为郡,自隋也,其为县自梁。盖至于湘阴、玉山之间,在天岳山之南,今平江县之西境;而属之巴陵郡,隋废县名郡,而居天岳之北。名实不相应,世莫能辨云。”考之史实,历史上确曾在天岳山之南设置过岳阳县、岳阳郡。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分罗县东部及吴昌县西部建岳阳县,又分罗县南部建湘滨县;以岳阳、罗县、湘滨、玉山、湘阴建岳阳郡,县、郡治均设今汨罗县长乐镇长兰村。郡、县辖地均在天岳山之南。其时岳阳县、岳阳郡与北部毗邻的巴陵郡、巴陵县并立,同时隶属于新立的罗州。隋开皇九年(589) 撤销岳阳郡,又废巴陵郡为巴州。开皇十一年,改岳阳县为湘阴县,改巴州为岳州。次年,以原岳阳郡地玉州并入岳州,以“岳”字名郡正式由南移北。
    巴丘山之南说  《大清一统志》载:“巴丘山在府城西南,亦名巴陵,又名天岳。”岳州辖区大部分在巴丘之南,故名岳阳,今岳阳城区洞庭路有一高阜地段,旧为山丘,古称天岳山,今仅余缓坡。又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则称:巴丘山“亦名天岳山,一名幕阜山”。虽然主张一山三名,但实际也是认为“岳阳”即在巴丘山之南的。
    颜延之诗句说  “岳阳”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宋大诗人颜延之所写《始安郡还都与张相州登巴陵城楼作》一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层晖薄澜澳”之句。这首诗写于南朝宋元嘉三年 (426),比后来在幕阜山之南设置岳阳县和岳阳郡要早102年。颜延之两句诗的意思是:“清淡的云气,在山岳之上升起的阳光的照射下慢慢消散;层层光辉洒满波澜壮阔的湖面。”因此,颜诗中的“岳阳”二字不是就方位而言的,更不能认为是指今岳阳城这一块地方,而是指“从山头上升起的太阳。”这山,一般认为是雄峙于洞庭湖之东的幕阜山。由于“岳阳”是一个艺术色彩极浓的词组,故后来人们沿用这个词组来称岳州城为岳阳城,称岳州城楼为岳阳楼。
    上述三种观点孰是孰非,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纯州、华容军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宋绍兴二十五年六月,在朝散郎姚岳为了讨好秦桧,污蔑抗金名将“岳飞躬为叛乱,以干天诛,……而巴陵犹为岳州,以叛臣故地,又与其姓同,顾莫之或改。”事下本路诸司,于是直秘书阁知荆南府孙汝翼等言:“案《水经》,汨水西径罗县,与纯水合罗渊,即今巴陵郡是也。纯之为字,有纯臣之义焉,其言纯粹、纯白、纯常,皆静一不杂之义,足以洗叛臣之污。故有是命。(姚)岳尝为(岳)飞幕属,至是谓非飞之客,且乞改州名。士论鄙之。” 纯水,即今汨罗市白水,源出古纯山(今平江县连云山)姚岳献媚后,皇帝下诏,改岳州为纯州,改岳阳军为华容军。绍兴三十一年,金主亮亲率大军攻宋,激起主战派义愤,纷纷要求抗战。这时,秦桧已死,人民思念抗金英雄岳飞含冤而死。宋高宗在举国舆论压力之下,下令赦免岳飞家属,由流放地放归故里。御史中丞汪沏代表民意,于十二月五日奏言:“绍兴二十五年臣僚白札子,谓岳飞已伏诛,岳州与其姓同,本路诸司乞改岳州为纯州。臣窃谓岳飞之叛,固自有公论,以姓名而改州名,尤悖于理。……乞改岳州。……从之。”又改纯州为岳州,改华容军为岳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