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国时期政权政务 卷

专记 民主政权政务建设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1 12:00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随着以平江为中心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境内苏区面积扩大,建立了县、区、乡、村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江南挺进支队和八路军三五几旅南下支队进入境内,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市县抗日民主政权,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一、政权建设

1928年7月22日 ,彭德怀、滕代远领导平江起义,开始了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在平江建立湘鄂赣边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平江县苏维埃政府。制定了平江第一个苏维埃政纲,分政治、经济、文化、武装四个方面,共40条。在红军占领地区建立区、乡、村苏维埃政权。从此,在湘鄂赣边区,展开了革命的红色政权同反革命政权的对立和斗争。

1929年4月,湘鄂赣边区成立暴动委员会,赖汝樵任主席。为边区统一领导革命斗争的第一个政权组织。不久,改名为湘鄂赣边革命委员会,并发布《革命政纲》。在湘鄂赣边革命委员会的领导和影响下,苏维埃政权建设进一步发展。同时,曾遭到敌人清剿的平江县、区、乡苏维埃政权逐步得到恢复,并公布《平江县苏维埃政府行政组织大纲》(草案),正式成立27个区苏维埃政府,占全县面积的4/5,但是,政权基础不牢固。至夏季,国民党调集大批军队进剿平江时又重遭破坏。1928年1月,中共华容县委在东山成立华容县革命行动委员会,领导华容元宵暴动。1929年底,成立明碧乡苏维埃政。1930年10月,全县12个区和100多个乡都建立苏维埃政府。同月,红六军攻占华容县城。湘鄂西联县苏维埃政府派蔡玉坤到华容、成立华容县苏维埃政府,选举蔡协民、刘革非、何长工、包泽英为名誉主席,蔡玉坤为主席团主席。 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华容苏区丧失。11月,华容、石首2县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江南县委。为尽快恢复华容石首苏区,于 1932年3月召开两县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成立江南县苏维埃政府,蔡玉坤任主席。活动至1932年10月。为了开辟以洞庭湖为中心的游击区工作,1931年4月,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湘鄂西联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周逸群到华容县磨盘洲建立洞庭湖特别区苏维埃政府、辖华容、岳阳、南县、沅江、益阳、湘阴等县临湖地区,先后属湘鄂西联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政府领导。上半年,临湘县陆城丁家山的共产党员与中共鄂西党组织取得联系后,在向螺矶成立岳临2县苏维埃筹备委员会,主席张永松。1930年初,湘鄂赣边区进入全盛时期,苏区区域不断扩大,掀起了土地革命斗争高潮,平江苏区也得以恢复和发展。在边境革命委员会发布《暂行湘鄂赣边境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组织法》后,7月,平江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长寿街次青巷第二高小召开,正式成立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并重新划分全县苏维埃区域。1931年10月和1932年7月,又分别在县城和黄金洞召开第二次、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改选领导机构。先后担任主席的有张怀一、邓兰荪、辜卫民。1929年3月,湘阴县成立革命委员会,1930年7月在蓝家洞更名为革命军事委员会,10月,在长乐街(今汨罗市内)召开苏维埃代表大会,正式成立湘阴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丁庭松。建立4个区苏维埃政府、39个乡苏维埃政府。8月,在红十六军支持下,在岳阳与临湘毗邻的西塘刘子墙后成立岳临县苏维埃政府。9月,红十六军撤走,主席刘正堂被捕牺牲,苏维埃政府解体。10月,中共湘北特委到渭洞柘港成立乡苏维埃政府,湘北特委驻柘港后,改为柘港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邬无一。区下建立12个乡苏维埃政府。12月,岳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主席徐春圃。1931年2月,特委指示将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岳阳县苏维埃政府。5月,主席徐春圃被捕牺牲,县苏维埃政府解散。3月,中共湘北工作委员会派员在临湘县壁山建立壁山区苏维埃政府。8 月,又在贺畈山刘家屋建立云山区苏维埃政府,活动至1935年3月。

国民党军对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5次围剿中,苏区根据地被割据分散,为了适应恶劣的斗争环境,1930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决定,成立平(江)浏(阳)长(沙)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钟月祥,后黄声、肖定芳、张文武、张惠民、李翰生、张雨铭。1931年1月,在临湘通城毗邻地区建立湘北通城县苏维埃政府,辖临湘县壁山、云山等5个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魏海林。1934年11月,成立咏生县苏维埃政府,后更名为咏生中心县苏维埃政府,先后担任主席的有陈海秋、赵斯年、李旦生、喻蒋才。

1934年12月,成立平(江)修(水)铜 (鼓)县苏维埃政府。1936年7月,改为平修铜中心县苏维埃政府。先后担任主席的有方志斌、吴晃樵、吴炎湘、吴初凡、陈光明、方报、邹长生、付彪。 1934年1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决定将湘鄂边县苏维埃政府(1933年10月成立)改为中心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李济平、洪道发、陈国华、铙国树、周立生。这些跨区域苏维埃政府一直坚持斗争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43年10月,在桃花山抗日根据地开辟后,召开石(首)公(安)华(容)3县代表会议,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按照“三三制”原则,民主选举成立石公华行政委员会,魏恒若为主席,同年底魏恒若调任,李树人继任主席。还建立6个联乡民主政权,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最后胜利。

1945年3月26日 ,向豫鄂湘粤敌后挺进的八路军南下支队,由王震、王首道率领进入平江县城。28日,在景福坪召开群众大会,选举成立平江县抗日民主政府,方正、姜胜当选为正、副县长。同时,派南下支队一部到湘阴县白鹤洞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5月中旬,在白鹤洞召开湘阴县各乡、镇代表大会,27个乡的代表300多人出席。会上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成立湘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杨宗胜任县长(由李成铁代理),下辖16个乡。 4月17日 ,南下支队成立岳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周继佶,后改为岳(阳)临(湘)县抗日民主政府,随同南下支队主力开展活动。5月,经党中央批准,建立湘鄂赣边区行政公署后,湘北分区政务委员会、岳临通政务委员会、平浏长政务委员会、嘉蒲临政务委员会相继成立,负责领导各地的抗日斗争。7月,南下支队向粤挺进,这些民主政权组织随同湘鄂赣边区行政公署一并撤销。

二、政务建设

开展土地改革  1928年,平江县建立区、乡、村苏维埃政府后,即在黄金洞、辜家洞、灶门洞、徐家洞等山区采取没收一切土地,试行以“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共耕制和根据土地和人口的多少,按劳动力或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分耕制”。黄金洞试行共耕制,把土地集中起来,划分若干块,把劳力分成若干组,以组分块,共同生产,共同分配,分青苗时开始分,秋收时因敌人“清剿”被抢劫一空。其他试行分耕制的地区,分田不到1个月,地主豪绅卷土重来,又一无所有。

1930年,各县苏维埃政府先后建立,土地革命在境内苏区全面铺开。5月,平江县苏维埃政府制定《土地法》,各区、乡成立土地委员会,没收豪绅地主及一切反革命与富农的土地,交工农兵代表大会处理。广大农民群众迅速发动起来,在“打土豪,分田地”的响亮口号下,烧毁一切田契佃约,以人口、劳力、土地肥瘦,以升为单位按照土地多少,实行平均分配,使广大无田及少田的农民得到土地耕种。至年底,全县基本结束土改,占人口6%的地主,占土地10%;富农占人口4%,占土地14%;中农占人口60%,占土地 46%;贫雇农占人口30%,占土地30%。t931年7月,苏区按照“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左”倾政策,又重新分配土地,1932年冬全面开展一次查田运动。1930年,湘阴县东乡(今汨罗市境内)建立区、乡、村苏维埃政府后,成立土地委员会开展土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建立苏维埃4个区,由于苏区存在时间不一,土地分配情况不一。一区实行烧文书、毁契约,平分土地;二区和三区少部分实行插标分田,三区大部分和四区没有分配土地。所以只有8万农民参加土地革命,5万农民以不同形式分得土地。

1930年8月,岳阳县柘港地区在中共柘港支部的领导下,柘港苏区不断扩大,建立12个乡苏维埃政权,掀起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11月,中共湘北特委移驻柘港洞, 12月14日 ,召开特委扩大会议,对土地问题提出6条要求。岳阳县革命委员会在湘北特委的指示下,明确提出土地革命的任务、分配土地的对象和方法。全县苏区和一些游击区在实行土地革命中,都注意按照上述方针政策进行。柘港乡12个乡普遍分田时,各乡对人口和土地进行认真调查,在研究好分田方案后再进行分配。有的乡当月就将地分到户,田多的乡每人分了4石谷(1石谷田合1分多点),少的分了2石半谷田。

1929年12月,中共鄂西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和《农民问题决议案》,华容的土地分配便由宣传转人分配阶段。1930年冬,华容苏区根据中共湘鄂西特委制定的《土地法大纲》,掀起以土地分配为中心的革命斗争,在全县普遍展开.“按照人口及劳动力混合为标准重新分配一次”,“解决的办法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及一切公田、沙田以及半地主性质的富农其余出租的一部分土地,平均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巾农土地不动”。通过清查田亩和人口、张榜分田,实地确定地段,踩田插标,落实到户,造册登记,次年1月,全县苏区土地分配胜利结束。

建设经济事业  1930年,各县苏区政府将农村工作的重心从打土豪,分田地,转入到抓生产、促发展,领导人民兴修水利,防御天灾,植树造林,并组织户与户、村与村发展生产竞赛。要求区、乡苏维埃政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副业生产。如种茶种药、培植果树、发展渔业、饲养家禽家畜、植桑养蚕。纺纱织布等等。由于生产的发展,不仅保证了苏区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且每年还支持苏维埃联县政府部分物质的需要。

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和苏区人民生活的需要。各县苏维埃政府兴办军用和民用工厂。1930年3月,华容县东山成为苏区后,即在桃花山建立兵工厂,使华容地方武装和群众武装的军械得到补充。7月,在桃花山庙咀的佑寺观创办红军草鞋厂,有工人200余人,既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又解决了红军、地方武装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穿鞋问题。平江县苏维埃政府因地制宜,土法上马,组织和发展小型工业生产。1931年2月,县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在黄金洞建立4个硝盐厂,每天可生产硝盐100多斤,平价卖给群众,深受群众欢迎。在徐家洞、灶门洞产纸地区,组织生产各种纸张,特别是文化用纸,全县各苏区的用纸做到自给有余。在黄金洞建立制药工厂,解决当时药品缺乏的困难。组织60多人淘洗砂金,1932年上交砂金33两。

此外,各县苏维埃政府还鼓励手工业的发展,在区、乡苏维埃政府成立手工业部或各种合作社。平江县有些区、乡手.工业部组织起被服厂、织布厂、木工厂、篾工厂等。华容县成立农具、渔具、榨油、缝纫、磨面、烧炭等合作社。同时,各县建立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消费合作社。它是集体所有制经济,工人、农民都是社员。主要经营盐、米、布、纱、煤油、火柴等生活日用品,同时收购土特产品。其资金来源:一是社员投资入股;二是没收豪绅地主的资产;三是银行贷款。一切货物的价格除去合法利润外,严格取缔中间剥削环节,打击奸商和投机倒把的活动。1931年和1932年,平江县苏维埃政府在黄金洞建立贸易局和转运局。千方百计为群众开展运输销售工作。华容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根据湘鄂西特委《苏维埃经济政策决议案》的“允许由原商人来赤区买货”,“赤区内无论粮食货物,一概不能规定价格”等精神,对商人按资本征收公益费,发给护照,纠正对私营工商业不加区别一律没收的盲动主义作法,保证中小商人正当贸易自由,调动了商人来苏区经商的积极性。

发展文教卫生 各县政府重视教育,设立文化委员会。并举办教师速成班,培训一批有文化知识的人补充教师队伍。当时财政十分困难,各县苏区充分发动群众,兴办学校发展教育。把破烂的裥堂、庙宇修整好,用木板和石头、砖块做成临时课桌,修建一些新学校。如平江县第十三区(钟洞)10个乡40个村,恢复建立32所红色学校,共有入学儿童1100余人。1930年,全县办列宁小学300多所,有学生1万余人。华容县城设列宁完小1所,每区设列宁模范小学1~2所。同时,各县通过办识字班、夜校、妇女半日制等各种形式发展社会教育。吸收16~35岁的男女入学,设常识、苏维埃法令、共产主义、习字4门课程。学习所用的灯油、读本、文具、纸张概由政府津贴。其形式有识字班、夜校、赤色俱乐部、读报组等,平江黄金洞、辜家洞等地还在十字路口或往来行人交通要道办黑板报、栽识字牌,既帮助平民学习文化知识.又向他们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教育。

为了满足边区人民文化教育的需要,平江县苏维埃政府还在嘉义周坊办起木梓印刷局,后又办起制墨合作社。1932年,平江印刷局、木梓局、制墨社合并为赤色印刷社,负责印制、印刷发行许多书籍、报刊和平江县工农银行发行的票币。在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主办《苏维埃》、《平江农村周报》、《冲锋》等报刊。

重视发展卫生事业。1930年在平江徐家洞建立红色第三医院(后迁至黄金洞),全院有医务人员200余人,院以下设6个诊所,其中中医所1个,全院可容纳1000多名伤病员,贫民经当地苏维埃政府介绍可免费治疗。1932年,在该院附近办起制药厂,制作了100多种中药成品,解决r当时少药的困难。1933年,又在黄金洞小洞建立小洞医院和残废医院,给群众治病。华容县在桃花山建立红军医院,除了为红军和地方武装人员治伤治病外,还为当地群众治疗,受到广大军民的欢迎和赞扬。

组织支前扩红 为了巩固和发展苏区,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苏区人民积极参军参战,配合红军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平江起义后,红五军转战湘鄂赣,境内农民纷纷起来参加红军、游击队。在巩固和发展红色区域中,配合红军作战发挥了很大作用。平江县1928年2月组建的湖南工农革命军平(江)湘(阴)岳(阳)游击总队 (后改编为平江工农革命军游击司令部)10月编人红五军。1929年4月,中共湘鄂赣特委决定,成立湘鄂赣边境支队,8月,与红五军合编,计2000余人,在土地革命初期农村暴动组织起来的游击队、赤卫队,绝大多数参加红五军。9月,中共湘鄂赣特委将平江、浏阳、修水、铜鼓、万载等县游击队合编为湘鄂赣独立团,193()年5月,在平江县扩编为独立师。当地群众参军者数千人,石堰乡一次参军就有160余人,出现父进予、妻送夫、亲兄弟相送的参军热潮。同月,中共平江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提出工农武装化,成立平江县赤卫军,以区、乡成立赤卫师、团,下设连、排、班,全县赤卫队员达10万余人。7月,在红三军团攻打长沙时,为做好支前工作,各区成立拥护红军委员会,设立伤兵招待处、组织慰问队、慰劳伤病员,昼夜组织运送粮食上前线。在苏维埃政府的动员下,平江县数以万计青年农民参军,有12个赤卫军团参战。还组织一些没有列入编制的运输队、担架队参加支前。在平江至长沙沿途设荼汤、凉药供应红军战士。1931 年7月,平江县苏维埃政府为了补充红军,成立红军预备团9个连1000余人。1932年,平江警卫团编入湘鄂赣独立第二师。湘阴县随着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建立,组建赤卫队。1930年10月,成立湘阴县赤卫师,4个区成立赤卫团,有赤卫队员2万余人。还成立湘北游击队。在红十六军转战湘阴县长乐一带时,湘北游击队和各地赤卫队配合红军作战,与国民党清剿部队、挨户团、铲共义勇队进行数十次殊死斗争,为扩大和保卫苏区作出贡献。

1930年8月,华容县游击队编人红军参加第二次攻打长沙。为巩固苏区,反对国民党军“清剿”,10月,华容县成立赤色教导军第八军,区组建赤教团、乡组建赤教连,全县有赤教队员1万余人,随时可以动员到前线作战,同时组织赤色警卫队、守备队,随时准备改编参军参战。11月,赤色警卫队华容八大队奉命到桃花山青竹沟整编,编为赤色警卫队江右军第八大队。在万余敌军进攻华容县苏区时,运用刀刃战术,与敌人肉搏,曾先后三次恢复华容城。配合红军粉碎敌人第一、二次“围剿”,发展和壮大地方武装队伍,保卫了苏区。苏区丧失后,华容县地方武装编入红军队伍。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湘鄂赣苏区进入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为了适应苏区出现的割据恶劣环境,湘鄂赣省委决定建立跨区域的党、政领导机构,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争。平(江)浏(阳)长 (沙)县、平(江)修(水)铜(鼓)县、临(湘)湘(阴)岳(阳)县、平(江)临(湘)通县县委和苏维埃政府一直坚持斗争,一方面组织游击队袭击敌人,捣毁敌人区、乡政权,深入到外线活动,建立新区;一方面组织群众,宣传群众,使群众明确“最主要的是恢复和壮大红军主力,保卫与联系苏区。在苏区开展轰轰烈烈的扩红运动,上述地区的人民踊跃把自己的儿女、丈夫和亲人送去当红军。1934年11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在平江县黄金洞杨雀召开扩红会议后,咏生县、平江县黄金洞以及铜鼓、浏阳、修水等县,就动员370多人参加红军,平浏铜独立营补充到红十六军,使红十六军在主动出击中发展壮大,各地游击队也有了发展。

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驻平江县嘉义的中共湘鄂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与国民党当局经过3次谈判,建立了湘鄂赣苏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湘鄂赣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平江县一批革命青年参加新四军,并于1938年1月从嘉义出发开赴皖南前线。1943年9月,石公华县行政委员会和6个联乡民主政权建立后,为了动员和团结广大民众参加抗日战争,于1944年8月,在桃花山抗日根据地召开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有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开明士绅和国民党员共100多人,正式成立石公华县临时参议会。由各界人士参加,共商抗日大计,积极参与征纳田赋税收工作,带头购买建国公债,全县认购公债1亿多元法币。有些参议员还主动了解日伪信息情报,宣传抗日政策,开展策反工作。1945年3~7月,八路军南下支队转战湘北,境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各界人士投入抗日队伍。湘阴县民主政府配合南下支队第六支队,宣传抗日主张,策动日伪县长兼保安总队长左钦彝倒戈抗日,接受改编,将所辖队伍编入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师。还通过他策反了驻扎长沙板仑一带的和平军毕坊清部5000余人反正抗日,编为第二师,进一步扩大了抗日武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