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二节社会福利生产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2 12:00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平江知县徐屏恒在县城南街柳公庙开设贫民习艺所,招有木、漆、竹、铜等4名工头,收纳社会上贫苦待赈人员26名为徒弟及帮 工,以自治公所的1栋平房作为工房,借给原料、资本,从事手工生产,自食其力。民国2年,临湘、岳阳、华容、湘阴县相继兴办贫民工厂,安置流落城镇的灾 民、城关失业贫民和社会上的残疾人,办厂经费由各县政府从赈灾经费中拨一部分,慈善团体捐献一部分,当地民众筹集一部分解决。贫民工厂从事织布、印染、制 鞋、刺绣、编织、印刷、藤木制品等方面的手工生产劳动或加工。劳动所得除支付生活费外,每人每月发给3~5元零用钱。平江县参议会议员凌容众和社会贤达李 六如等人发起集资银洋3.1万多元,购进脚踏织布铁机100部,在县城南街景福坪创办兴业织布厂(即救贫工厂),分设缝纫、织布、染织3个车间,安置社会 上生活贫困又有劳动能力的216人。基金除县政府拨给一部分赈灾款外,主要以田赋捐资为大宗。18年10月,境内共有贫民工厂27个,从业人员2937 人。后因战争频繁,特别是日军侵华入湘以后,各地难民纷纷逃离城镇交通沿线,贫民工厂遭受严重破坏,逐渐自行消亡。
    岳阳解放初期,福利生产的主要任务已转向安置盲、聋、哑、残人员,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1959年11月,岳阳县选调盲人16 人,社会无业人员8人,从事劈筷子、剁湘莲、织柳条帽、搓草绳等简易手工生产,成为境内第一家以安排残疾人就业为主的社会福利工厂。随后,湘阴、平江、华 容、临湘县陆续创办福利工厂,到1978年,全区福利工厂年产值达128.8万元,上交税收5.73万元,盈利19.17万元。
    1979~1990年,境内兴办社会福利性企业318个,共安置职工7365人,其中盲、聋、哑、残人员2778人。到1990年,总产值达 6456.16万元,实现利润758.24万元。产品由20多种增至200多种,其中有30个产品获部优、省优称号,部分产品运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 16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58.8万元,居全省第二名。1991年,各地加强城乡社会福利企业管理,改进技术,福利生产在调整、巩固、提高中稳定发展。 1996年,全市城乡共有各类社会福利性企业226个,其中经济实体43个,共有从业人员8065人,其中安置盲、聋、哑、残人员2308人;贫困、优抚 对象1624人,年总产值达6311.3万元,创利税560万元。1997~1999年,对城乡社会福利性企业进行全面清理整顿,撤、并、停、转一批乡镇 和街道办福利企业,规范了管理。至1999年,全市共有各类福利企业73家,其中民政部门办7家,年销售收入711万元,年利润额30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