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农业科技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9 12:00

从华容车轱山遗址中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先民已开始水稻栽培。东汉时开始种桑养蚕。唐代就生产出了优质湖茶,被列为贡品。宋代引种棉花。明代引种南瓜等作物。清乾隆七年(1742),平江县令谢仲沅从广东引种红薯。

水稻为境内主要粮食作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稻种植推行六改:改劣种为良种,改熟期单一为早、中、迟熟搭配,改水秧田为湿润秧田,改稀植为合理密植,改深灌为浅灌,改冬泡田为冬种绿肥,实现水稻种植的第一次重大变革。1958~1965年,引种和选育高产、耐肥、抗倒伏、生育期适宜的矮秆品种并推广配套的农业技术,实现水稻生产的第二次变革。 1966~1976年,引进和选育、推广杂交水稻,攻克湖区种杂交水稻的难题,开展晚稻超早稻、亩产过吨粮的各项配套研究,实现水稻生产的第三次变革。 1983年5月,岳阳、华容2县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县,1986年10月,湘阴、汨罗、临湘、平江等县和北区被列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在旱粮作物生产上主要是更新品种,研究配套栽培技术,开展一熟改两熟的多项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油料生产主要是引种、育种、栽培技术和耕作制度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境内棉花生产有悠久历史,先后选育出70—12棉种、31—243棉种,引进、推广鸡脚德字棉、岱字14号、岱字15号、湘棉10号、湘棉4108、鄂荆1号等优质品种。

茶叶的研究主要是良种选育、繁殖,推广良种,推行精培细管、垦覆、施肥、灌溉和病虫防治等技术,在茶叶的制作上开展深入研究。同时,在麻类、蚕桑、甘蔗、芦苇、蔬菜、瓜果、土壤、肥料、病虫测报与防治、粮食储藏、林业、渔业、水利等方面的科学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科学研究条件改善, 成果显著。1979~1990年,农业科技有5项获国家奖,65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991~1999年,全市累计农科教建设投资6800万元,通过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增值年均24.5亿元。至1999年,共有市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15个、县级144个、乡级1260个、民间科技推广协会215个、农技人员10160多人。建立科技示范村466个、科技示范户39389户。逐步形成纵向以市、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技推广站为基础、村农技骨干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样板,横向以农、林、牧、渔、水利、农机科研机构为主体,纵横交错,互相融合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特别是第八个五年计划以后,岳阳承担 60余项农业科研和推广项目,先后有30多个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4个农作物品种(系)通过省以上审定,其中优质稻品种湘晚籼3号、湘晚籼9号是湖南省二等优质稻米对照品种,推广应用面积超过2000万亩。洞庭1号西瓜、南蜜1号甜号、湘云鲫(鲤)繁育、河蟹人工繁殖等大批科技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全市有42%的农民掌握1~2门实用科技新技术,科技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接近50%。

(农业生产条件中的气象、水利、农机具见各专卷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