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一节水面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9 12:00

 

一、天然捕捞水域

岳阳市行政区域辖洞庭湖三分之二,包括东洞庭湖和部分南洞庭湖,共有水面265万亩。洞庭湖特别是东洞庭湖在淡水渔业资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长江水系鱼类繁衍、栖息、越冬、索饵育肥的主要场所,不但渔业资源品种繁多,而且种质优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淡水渔业天然优良种质资源的基因库。洞庭湖原为国内第一大淡水湖泊,清道光五年(1825)面积达 6270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洞庭”。此后由于泥沙淤积,围垦造田,湖面逐渐缩小。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洞庭湖面积已萎缩到4350平方公里,90 年代末减至2691平方公里(403万亩),排到鄱阳湖(520万亩)之后,但洞庭湖仍是国内五大淡水湖泊中天然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水域。根据1973年长江流域渔业资源调查和1984年全省渔业区划调查,岳阳市所辖洞庭湖水域有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23处、28万亩,主要分布在君山前后湖、飘尾、鲇鱼口、八角包一带;有主要经济鱼类索饵场18处、102万亩,分布地带主要是随产卵场的水位提高而延伸;有主要经济鱼类越冬场9处、50万亩,其中最重要的越冬场是三江口、桂花园一带,面积约10万亩,自三 江口至 君山洪道则是长江鱼类进入洞庭湖产卵繁殖、索饵育肥和越冬洄游的重要通道,这一水域也是国家保护水生动物白鳍豚和江豚的主要活动场所。

境内共有江河或江段265条、水面65万亩,其中长江岳阳段从华容县塔市驿镇五马口入境,流经洪水港、城陵矶、陆城、至临湘市白沙洲出境,长163公里,该江段水域与湖北省共有,是国家级白鳍豚保护区的重要水域,也是岳阳市经常参与长江流域保护渔业资源统一行动的主要原因;汨罗江是流经岳阳市最长的江河,发源于江西省修水县黄龙山,流经平江县、汨罗市,至磊石山入洞庭湖。境内流程253.2公里;新墙河在古代称“微水”,全长108公里,南源沙港发源于平江县板江乡宝贝岭,北源游港发源于临湘市龙源乡,两源汇合于岳阳县三港嘴,流经岳阳县八仙桥、荣家湾入洞庭湖;湘江江段从湘阴县铁角嘴入境,经汨罗市营田汇入洞庭湖,境内流程72.5公里;资江江段从湘阴县毛角口入境,至临资口与湘江西支合流,境内流程35公里;华容河从调弦口入境,经六门闸汇入洞庭湖,境内流程48.2公里。岳阳市江河水域不但为渔民直接提供了天然捕捞场所,而且对鱼类繁殖、索饵、洄游、越冬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二、人工养殖水域

1956年贯彻全国渔业会议精神,掀起渔池建设高潮,至1976年,共建成渔池8万亩。1977年,岳阳被纳入全国十大片商品鱼基地,形成第二次渔池建设高潮,至1990年,全市共建成渔池26.9万亩。90年代,鼓励招商引资组织渔业开发,形成第三次渔池建设高潮,至1999年,全市渔池面积49.47万亩。第一次建池高潮没有提出具体的标准要求;第二次建池高潮要求渔池单产头年50公斤,第五年达到250公斤;第三次高潮建成的渔池,一般头年亩产就能达到300公斤以上。

湖泊是围挽外湖后形成的,一般是地势较低,不便耕作的调蓄水地带,与外湖一样,经历了一段不断围挽萎缩的过程。渔业对内湖水域的利用,50~60年代是灌江纳苗,靠天吃饭,与天然捕捞水域比较,主要是在蓄禁保护、资源增殖上有所进步;70~80年代开始组织人工投放鱼种,并相应设置拦塞防逃,基本上是人放天养,但渔业产量和效益上有明显提高;90年代,开始把池塘精养技术移植到以湖泊为主的大、中型水域,并相应组织网箱养鱼、网拦养鱼、围拦养鱼等“三网”渔业开发,投放到湖泊的水产苗种规格提高,品种调优,又使湖泊养鱼的产量和效益提高了一大步。至1999年,全市养鱼内湖163个,面积38万亩。

水库始建于1953年,其养鱼过程相似于湖泊, 但水平比湖泊低。至1999年,全市养鱼水库1146座、15.8万亩。在充分利用各种水面养鱼的过程中,沟渠养鱼也逐步发展起来。至1999年,全市沟渠养鱼0.3万处、水面4万亩。此外,80年代后期,发展稻田养鱼,至1999年,全市稻田养鱼面积3.8万亩。

三、其他渔业水域

在现有水面中,各地尚有大部分沟渠闲置,与湖北省毗邻并共有的黄盖湖既未列入天然捕捞水域,也未列入人工养殖水域,其水面达42.5万亩,有待开发利用。

从盲目围挽洞庭湖到垸内大量围湖造田,导致调蓄水面急剧减少,水旱灾害频繁发生。1996年、1998年、1999年,全市年均受渍面积312.7万亩,最大日受渍面积120万亩。岳阳市在“八五”期间制定的国土长期用地规划,明确从种植得不偿失的低洼地带调出72万亩作为渔业用地。1999年,全市调出近10万亩低洼稻田发展河蟹养殖、稻田养鱼或种养结合,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