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二节放养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9 12:00

一、放养品种

传统放养的鱼类有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其它视为野杂鱼不予养殖。1957年后,逐步扩大养殖品种,主要有鲤鱼、长春鳊、团头鲂、三角鳊、鲴鱼等。1980年后,由于水产科技的进步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增加荷元鲤、尼罗罗非鱼、白鲫、芙蓉鲫、淡水白鲳、鳜鱼、黄颡鱼、大口鲶、乌鳢等。

1999年放养的水产品种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细鳞斜颌鲴、美国鳄龟、黄尾密鲴、火眼龟、黄河水龟、长春鳊、团头鲂、三角鳊、洞庭鲫、彭泽鲫、白鲫、湘鲫、湘云鲫、岳鲫、芙蓉鲫、异育银鲫、荷元鲤、三元鲤、湘云鲤、散鳞镜鲤、荷包红鲤、锦鲤、红鲫、尼罗罗非鱼、淡水白鲳、加州鲈、巴西鲷、斑点叉尾齣、革胡子鲶、大口鲶、黄颡、鳜鱼、乌鳢、银鱼、中华绒螯蟹、青虾、克氏螯虾、牛蛙、美国青蛙、石蛙、中华鳖、黄鳝、泥鳅、草龟、三角帆蚌、雏纹冠蚌、淡水龙虾、南美白对虾、俄罗斯鲟、日本鳗、欧洲鳗、七彩山龟等。

二、池塘养鱼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境内丘陵山区利用山塘养鱼,出现渔桑结合的雏形。其时,平江县冬塔农民利用河滩和废河植桑,桑叶喂蚕,蚕粪养鱼,本小利大。民国时期,山塘养鱼较为普遍,平江县部分地方出现养鱼和养猪的收入占年总收入50%的一批农户,但处于自发阶段,故养鱼生产发展缓慢,丘陵山区群众吃鱼难。

1950年,池塘放养面积37815亩,仅占可利用水面的6%,养殖产量794吨,占总产量的6.9%。1956年,贯彻全国渔业会议精神,把池塘养鱼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是年,池塘放养家鱼面积扩大到 75715亩,鱼产量2038吨,占总产量的16.24%。与此同时,境内开始兴办渔场和建设精养渔池。经过几年努力,逐步改变了养鱼方式,众多农户利用屋前、屋后的烟火塘养鱼,社队集体经营山塘、小型水库养鱼。鱼种放养规格由小到大,并进行多品种混养,原有荒闲水面得到利用,养鱼产量逐年提高。

80年代,省、市科委和水产部门组织各县、市、区和农场的科技人员,推广“水、种、饵、密、混、轮、防、管”的八字养鱼丰产经验,对商品鱼基地和其它精养池塘实施高产、高效试验,制订渔业“丰收计划”,实行科学养鱼,成效显著,全市获多项国家级、省级水产科技成果奖。各地转变传统养鱼观念。一是鱼种放养量从每亩20~30公斤增至80~100公斤,鱼种规格由3寸左右增至5寸以上;二是多品种搭配混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提高综合利用率;三是发展池塘生态渔业,实施种草和人工配合饲料养鱼,推行鱼猪结合、鱼猪与沼气结合等养鱼模式;四是根据市场变化和经济效益,采取捕大留小、轮捕轮放及“一优”(名优鱼类)、“两高”(高产、高效)的养鱼模式。据统计,每年因科技因素增加的鱼产量、产值占总产量、总产值的50%。湘阴县东湖渔场刘德成主持的3.2亩池塘养鱼高产试验,单产达1514公斤,获省农业厅池塘养鱼高产试验一等奖。

1989年,全市水产总产量达8.4万吨,第一次居全省各地、州、市之冠。当年放养总水面83.2万亩,养殖产量7.2万吨,其中池塘放养30.6万亩,产量达55789吨,分别占36.8%和 77.4%。而精养池塘18.6万亩,产量49730吨,分别占池塘放养的60.8%和89.1%。精养池塘产量成为整个养殖产量甚至是整个养捕产量的主体。与此同时,池塘养殖品种结构由70年代以滤食性鱼类为主调整到滤食性、吃食性鱼类并举。池塘养鱼由广养薄收、粗放低效转向集约化精养,并且向优质、高产、高效目标发展。

“八五”期间,水产业高速发展。重点开发千斤塘、吨鱼塘。据统计,1999年单产过1吨的池塘面积达5600亩,过千斤的池塘达11万多亩,池塘精养单产过400公斤的有钱粮湖、君山农场和华容县。黄盖湖农场4500亩精养池塘,亩均达607公斤,成为全市第一个过600公斤的县级单位。为了调优养殖品种结构,各地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原则,采取 “压缩鲢鳙鱼、增加草食性鱼类、扩大杂食性鱼类、套养名贵鱼”的办法,加速名、特水产品种的开发。部分地方利用当地名贵鱼类鳜鱼、乌鳢、大口鲶、黄颡鱼、鲴鱼等进行混养、套养、单养;有的地方从国内外引进新品种和人工选育品种如罗非鱼、革胡子鲶、加州鲈、杂交鲤、湘云鲫、湘鲫、彭泽鲫、淡水白鲳等进行养殖,部分地方加速发展龟鳖、牛蛙、河蟹等品种的养殖。

“九五”期间,水产业持续发展,精养渔业集约化开发稳步推进。1999年,全市精养池塘扩大到34.56万亩,共产鲜鱼13.91万吨,占养殖总产量的57%。由于各地普遍采取加大投种、投肥、投饲料和立体开发力度,保持稳定增产,部分地区精养单产继续提高。湘阴、华容等湖区渔业主产区,普遍推行配合颗粒饲料、全价配合颗粒饲料养鱼,既省工、省劳,又高产、高效。湘阴县河西区5万亩精养高产区单产628公斤,纯利润过千元。养殖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推动各县池塘的升级改造速度加快,年均达2.24万亩。

三、湖泊养鱼

内湖水位稳定,水草丰富,天然饵料充足,是鱼类生长繁育的良好场所。但历史上内湖多为只捕不养,望天收鱼。1955年始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为确保堤垸安全,部分内湖建闸筑堤,拦截与外湖的通道,为发展湖泊养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56年,湘阴县鹤龙湖、岳阳县广兴洲、华容县二郎湖、临湘县白泥湖建成4个国营渔场,培育鱼种发展湖泊养鱼,结束湖泊只捕不放的历史。60~70年代,虽然内湖养鱼面积不断扩大,但大多处于放而不养状态,故产量不高。至1978年,内湖养鱼水面达22.72万亩,总产3537吨,亩均15.57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拓展引资渠道,改善湖泊养鱼的基础设施,移植池塘养鱼技术和推广湖泊养鱼的科技成果,提高湖泊渔业的整体科技含量;调整湖泊渔业经济结构,走渔牧结合、渔工结合、渔莲结合、渔商结合等综合开发的新路子;湖泊渔业由国营、集体经营调整为国营、集体、股份制、个体承包、联合开发、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体制,加速了湖泊渔业经济的发展。

1986年,内湖养殖水面300945亩,总产鲜鱼6601吨,单产平均21.9公斤,单产量比1978年提高40.6%。但是,湖泊养鱼的发展仍不平衡,钱粮湖、君山、建新、屈原、黄盖湖农场和市直渔场(南湖、水产研究所)经营内湖水面5.4万亩,产鱼1894吨,亩均35公斤,比全市同类水面高13.1公斤。与此同时,境内利用网箱、网拦开发大水面搞精养,产量、效益显著。1987年,湖南省大水面开发现场会议在岳阳市召开。1989年,全市内湖放养水面30.48万亩,占全市放养水面的 36.64%,总产量9286吨,占全市总产量的11.1%,亩均30公斤。

“八五”期间,湖泊放养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继续推进以精养为主的湖泊渔业开发。华容县把2.8万亩的东湖作为示范基地,进行“东湖生态渔业技术研究”,经5年实施,取得预期的成果和效益,获湖南省农业厅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东湖水产品总产量1515吨,其中名、特、优水产品86.5吨,总产值达720万元, 利税170万元,比1990年分别增长9.8倍、10.2倍和29.2倍。在增加渔业产量的同时,水草面积由10640亩扩大到12500亩,解决了施肥与水草的矛盾,打破了湖泊渔业开发以单一放养和“三网”为主的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了施肥技术及其综合经济模式。1994年,该县以东湖为重点,加大大、中水面开发力度。在洪山头大荆湖、塔市驿镇沉溻湖、北景港镇下西湖和牛氏湖等5.3万亩水域,推广东湖科技成果和经验,全县湖泊养鱼亩产由上年37公斤增至 50公斤。

1994年,全市湖泊放养水面30.4万亩,总产量13625吨,占养殖总产量的10.1%,湖泊养鱼单产45公斤,比1989年增长50%,逐步展示湖泊养鱼的生产潜力。

1995年,华容县对八大湖泊实施重点开发,水面6.8万亩,占全县湖泊水面的74%,亩均产鱼103公斤。东湖渔场在冬季捕捞中,一网起捕鲜鱼达1025吨,破全国内陆水域捕捞纪录,被誉为“中华第一网”。1998年12月,在东湖一网起捕鲜鱼1500吨,较前次提高46.3%。岳阳县采取租赁、合股经营、综合开发湖泊养殖措施,发展股份制经营水面 6.4万亩,股份基金达700余万元。国有中洲渔场的5个大湖走合股经营之路,在湖泊渔业开发上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其中广东省韶关市江北渔业有限公司租赁4000亩的宝塔湖,搞精养和综合开发,租期为10年,年租金25万元,当年投入250万元,产鲜鱼50万公斤,亩均125公斤。该县于1997 年争取省农业丰收项目办的支持,实施“湖泊养鱼综合增产技术”项目,对31400亩水面进行严密的技术操作和科学管理,湖泊总产鱼2100吨,亩均 66.8公斤,比项目实施前3年亩均增加26.7公斤,增幅67%,效益增加近50%,该项目获省农业“丰收计划”二等奖。

1999年,全市湖泊放养水面30.23万亩,总产鱼27102吨,亩均89公斤。比“八五”期末分别增长63.6%、64.8%。

四、水库养鱼

1953年,始建一座小Ⅱ型水库。至1999年,水库发展到1459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18座、小Ⅰ型143座、小Ⅱ型1297座,水库水面达16.5万亩。

水库养鱼始于1958年,由于水库的兴建和迅速发展,随之兴起畔水库建设鱼苗鱼种场,经营水库渔业。因水库水深,水面大,库底地形复杂,养殖、捕捞技术跟不上,投放的鱼种成活率低,成鱼捕捞难,管理难度大,经济效益差,各地对水库养鱼的积极性不高。1966年,岳阳县畜牧水产局聘请宁乡县肉食水产公司深水捕鱼队,在黄沙、新墙等地的水库采用赶捕渔具、渔法捕鱼,鲢、鳙鱼能捕获80%以上,解决水库捕鱼难的问题,水库养鱼得到巩固和发展。岳阳县大坳水库采取投放大规格鱼种,把鱼种运送到浅水库单养或水库上游库汊拦养一段时间,待6~7月洪水过后再放养至大水面;以放养鳙、鲢鱼为主,混养其它鱼类等措施,提高水库放养鱼种成活率。1976年,该库亩产鲜鱼 30公斤,高出同期水库养鱼平均产量2倍。

80年代初,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水库养鱼实行承包经营,促进了水库渔业的蓬勃发展。汨罗市为解决抗旱与养鱼、蓄水与捕鱼的矛盾,将水库养鱼划归水库管理所统一经营管理。1981年,该市水库产鲜鱼428.8吨,亩产由1977年的5.15公斤增至14.75公斤。

铁山水库是境内惟一的大型水库,正常养鱼水面 4.4万亩,最大水面6.2万亩。1982年始关闸蓄水放养鱼种,1983年出产鲜鱼205吨。尔后由于管理不善,产量逐年下降。1988年,通过联营开发,扭转了库群关系紧张的局面,渔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89年出产鲜鱼200吨,产值60余万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3倍和2.75倍。

1989年,全市水库养鱼面积140818亩, 产鱼3319吨,亩产23.6公斤。水库养鱼单产最高的是岳阳县,全县水库养鱼面积21161亩,亩均33公斤,比全市亩产高9.4公斤。90年代,水库养鱼的经营权进一步改革,增加了投入,改善了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在小型水库移植池塘精养技术模式,实施半精养技术措施。1999年,全市水库养鱼总产量 5508吨、亩产35公斤。

五、稻田养鱼

稻田养鱼的方法,一般在稻田中挖一个10平方米的鱼溜,深0.2~0.3米,并沿田埂开一条围沟,沟深0.2~0.3米,沟宽0.5~0.7米,沟与鱼溜相通。每天向鱼沟投饵2~3次,每亩稻田 15~20天施粪肥35~50公斤,以补充田中天然饵料的不足。在晒田期间,鱼溜、鱼沟保持有充足的水。

境内稻田养鱼历史悠久。70年代以前主要分布在平江、岳阳、临湘等县的丘陵山区。80年代,逐步向洞庭湖区发展。1989年,全市稻田养成鱼的面积4547亩,产鱼162吨;利用稻田培育鱼种的面积 6335亩,生产鱼种626.5万尾,重量207吨。90年代,省水产局多次敦促各地强化稻田渔业开发,境内积极推广模式化稻田养鱼,作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九五”期间,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一些地方调出部分低洼地发展稻田养蟹、稻田养虾、种植水生蔬菜或养殖其他水产品。1999年,全市稻田养成鱼面积18280亩,产鱼532吨;稻田培育鱼种面积14620亩,生产鱼种1130万尾,重量463吨。其中华容县景港镇天心洲村105亩模式化稻鱼共生示范基地,亩产鱼214公斤、产稻谷407公斤。

六、三网(网箱、网拦、网围)渔业

1980年,岳阳县荣家湾白羊水库使用330平方米的网箱培育鱼种,于 6月19日 投草、鲢、鳙鱼夏花鱼种4万尾,规格3.5厘米左右,经35天的饲养,鱼种体长18~20厘米,平均成活率73%,鱼种数量为每,亩池塘育种数量的9倍,为境内网箱养鱼之始。在当地养殖生产中产生很大的影响。1987年3月,湘阴县在56平方米的成鱼网箱中,投放大规格鱼种571尾,计重87公斤,当年11 月起捕鱼359尾,重量593公斤,净产506公斤,每平方米净产鱼9公斤多。多年的试验与实践,证明网箱养鱼周期短、产量高、管理方便,是一种多、快、好、省的科学养鱼方法。最适合内外湖泊、哑河和水库养鱼。随着鱼用颗粒饲料的发展和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网箱养鱼发展较快。1989年,全市成鱼网箱发展到9.5亩,产鱼67吨,亩均7052.6公斤;鱼种网箱8.4亩,培育大规格鱼种51.1万尾,重量51吨,亩产鱼种6071.4公斤。

1990年,市水产局组织“千口网箱下湘江,万亩围拦入洞庭”,同时在市鱼类良种繁殖场办大规模网箱养鱼试验、示范基地。采用膨化颗粒饲料单养鲤、鳊成鱼网箱240口,单养草、鳊、鲤鱼种网箱150 口,在省网箱养鱼竞赛中,单口网箱(28平方米)养杂交鲤鱼,产鲜鱼1064公斤,居全省之冠。省网箱养鱼现场会议在岳阳市召开。年底,全市成鱼网箱45 亩,产量334吨;鱼种网箱26亩,产鱼种238.6万尾,重量136吨。成鱼网箱的面积和产量与1989年对比,翻两番多,鱼种网箱分别增长2.1倍和 1.7倍。

华容县网箱养鱼于1991年起步,1992年迅速崛起,1993年出现新格局。1992~1994年均发展网箱数在3500口左右,每口网箱(28平方米)的鱼产量在475公斤以上,草鱼网箱的产值在 2000元以上;鳜鱼网箱亩均105公斤,产值4300多元。实现“一口网箱脱贫,两口网箱致富,三口网箱成万元户”的目标。

1999年,全市成鱼网箱73亩,产鱼1608吨,大多养殖名贵鱼类,产值、效益较高;鱼种网箱16亩,产鱼种167.1万尾,重173吨。

围拦养鱼系1986年引进的技术。它是利用网具在养殖湖泊内围拦部分湖汊库湾,或者在东洞庭湖沿岸灭钉螺的矮围堤埂上用网具高拦,从而在围拦内实行精养或半精养。

1987年,市郊区洞庭乡的渔民在南津港的外湖即八仙台网拦300亩湖汊,投放大规格鱼种实施精养,当年产鲜鱼60吨,亩产200公斤,一举成功,调动了广大渔民围拦养鱼的积极性。1989~1990 年,由市水产公司(局)牵头、湘阴县青潭乡围拦渔场等三单位协作,完成农业部下达的重点科研项目“洞庭湖围拦养鱼技术的研究”,旨在利用洞庭湖现有矮围发展低坝高拦养鱼,研究洞庭湖围拦养鱼与调蓄泄洪、血防灭螺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关系,开拓水产养殖新领域。试验基地确定在东洞庭湖八仙台围拦、南津港围拦和南洞庭的杨幺头围拦3处,试验面积共3800亩,并将南洞庭湖的弓管子5000亩围拦定为试验对照基地。经过2年研究,实现研究目标,试验基地亩产鱼 106.7公斤,产值319.9元,超过立项指标,单产比围拦前提高28倍。另外,5000亩对照基地亦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试验,形成一套适合洞庭湖特点的围拦养鱼的技术模式,达到开拓水产养殖新领域、增加水产品产量、提高洞庭湖水体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目的。此项目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全市网拦或矮围埂堤高拦养鱼面积6.95万亩,产鱼7410吨,亩产106.6公斤。

七、名、特、优水产

境内野生名、特、优水产资源丰富,由于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名、特、优水产自然资源严重衰竭。多年来,水产主管部门积极扶助水产研究所、国有渔场驯化野生品种、引进国内外名、特、优品种,采用科技手段,进行人工繁殖并大力推广养殖,成效很好。

鳜鱼、鲶鱼以在养殖湖泊等水域增殖为主,利用网箱、池塘养殖为辅。“九五”期间,华容县利用网箱养殖鳜鱼、大口鲶形成区域化特色。该县水产部门于1995~1996年承担市科委下达的“鳜鱼大口鲶食性转变”项目的试验研究获得成功,1997年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全市鳜鱼产量2103吨、大口鲶鱼产量3859吨。

乌鳢、黄鼴鱼在外湖和养殖湖泊等水域均有分布,但达到商品规格、具有较大批量的产品为数不多。主要是利用精养池塘套养小规格的乌鳢、黄颡等鱼种,解决池塘小杂鱼与家鱼争食的矛盾,又生产成批商品鱼。1999年,全市乌鳢产量达2427吨、黄鼴鱼产量1825吨。

黄鳝、泥鳅主要是稻田、鱼塘内自然增殖和捕捉,农村庭院养殖在逐步发展。1999年,全市家庭养殖黄鳝、泥鳅的有278户,面积98亩,产量929吨。

1997年,岳阳县试养加州鲈、长吻获得成功,并且向周边地区拓展。

龟、鳖属水陆两栖动物,常栖息于江河湖泊、池塘、水库和沟港之中,以鱼、虾、螺类为食,也吃水草;在陆地、麦田、旱土以谷物类和昆虫为食。龟、鳖生长较慢,养殖专业户很少,一般以收捕野生囤养赚差价钱。1974年,湘阴县鹤龙湖渔场人工繁殖幼鳖成功,并于1979年建成省内第一个养鳖温室,从而缩短了鳖的养殖周期,加速了商品鳖养殖业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有、集体、个体养鳖专业户发展很快,其放养方式,或利用池塘进行单养或鱼鳖混养,或建塑料温棚,在水泥池或土池中进行集约化精养。野生鳖从稚鳖到商品鳖(0.5公斤)的生长期为3年多,利用温棚集约化精养仅14个月就达商品规格。1989年,全市鳖的养殖产量45吨。90年代,加大鳖养殖开发力度。至1995年,全市养鳖面积发展到3541亩,产稚鳖25.5万只,商品鳖235吨,形成以养鳖为支柱的特种水产格局。湘阴县养鳖池 1555亩,占全市养鳖面积的43.9%。1995年,云溪区松杨湖农场与外地商户联合投资和长岭炼油化工总厂(以下简称长炼)自筹资金在所属农场建工厂化养鳖基地,效益较显著。1997年商品鳖的价格下降,为保持稳定增产,养殖户采取低耗,提高科技含量的办法,以高科技克服高风险。全市新建温棚9000 多平方米,以温棚生产与传统的鱼鳖混养模式配套,并充分利用和开拓地方鳖的食物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当年生产商品鳖463吨、稚鳖95万只。1999年, 全市共建各类温棚1.6万平方米,养殖面积达到9500亩,龟、鳖产量676吨,其中鳖的产量达655吨,较1989年增长13.55倍。龟的养殖较少。 1997年,湘阴县从安徽省引进七彩山龟,从驯化、繁育到养殖试验均获成功,并开始供应商品稚龟,龟的养殖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展。

珍珠,历史上偶有从自然蚌中获得野生珍珠。 1968年,岳阳县东风湖渔场引进插蚌育珍珠技术,始实施人工养殖珍珠。1971年累计插蚌2万个,生产珍珠5.5公斤。由于洞庭湖区域河蚌资源丰富,珍珠养殖技术迅速普及,各地形成珍珠养殖热潮。1989年,全市吊养珍珠蚌108.5万个,产珍珠1210公斤,其中湘阴县吊养蚌82万个,产珍珠645公斤,分别占全市的75.6%、53.3%。90年代,尽管珍珠市场起伏摇摆,比较效益一度回落,但生产者咬定珍珠生产不放松。1995年,全市吊养蚌 175万个,产珍珠4005公斤。其中华容县吊养蚌110万个、湘阴县30万个、岳阳县14万个。1999年,全市吊养蚌127.7万个,产珍珠6吨。其中君山区吊养蚌100万个,产珍珠5吨,分别占总产量的78.3%、83.3%。

蟹,境内常见蟹有山蟹、河蟹等。河蟹的经济价值高,畅销国内外,被人们视为水产珍品。过去河蟹任其自生自灭,产量不高又不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大兴农田基本建设,沿江、沿海建筑水闸、水坝工程,切断河蟹生殖和索饵回游路线,蟹苗很难进入内湖水域。1977年,湘阴县从上海市崇明岛引进河蟹苗,实行湖泊人工放流,产量可观。1983年,由省计委牵头,省科委、省农业厅水产局下达“河蟹人工半咸水育苗的试验”课题,市水产研究所承担试验任务。此项目由工程师陈佳礼主持,并从安徽省滁县水产研究所引进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技术,当年育出蟹苗30万只。1984年蟹苗达到311万只。1986年地区授予该项目科技成果一等奖。1989年,市水产研究所产河蟹苗1120多万只。“八五”期间,岳阳市瞄准河蟹养殖这一高效渔业开发项目,从扩大河蟹人工放流到开展河蟹池塘养殖,进而扩大到围拦养蟹、稻田养蟹等多种形式,均取得成功。1994年,全市河蟹放养面积12.6万亩,产量49吨。“九五”期间,加大招商引资和合作力度,提高河蟹湖泊人工放流、围拦和池塘养殖技术,加强生产管理。1999年,全市放养面积12.5万亩,产河蟹254吨。与1994年比较,放养面积稍有减少,但产量却增加4.2倍。

牛蛙,产于古巴,生长快,经济价值高,是一种大型食用蛙。1960年,岳阳县从广州牛蛙养殖场引进2万只幼蛙,在广兴洲团湖和东风湖渔场试养成功。由于牛蛙吃活的小鱼虾及昆虫,冬季入洞穴冬眠、生长期短,且留种、食物等问题难以解决,曾一度停滞不前。1985年,在省科委的支持下,临湘市畜牧水产局科技人员在桃林镇骆坪村协助建温室,摸索牛蛙解除冬眠、延长生长期的养殖技术,并根据牛蛙视力模糊的特性,采用密养、饥饿、机械震动死鱼虾和颗粒饲料驯化牛蛙,使牛蛙改食死鱼虾和颗粒饲料获得成功。 1987年,仅临湘市牛蛙养殖专业户就达30多户。1993年,牛蛙养殖由点到面向全市辐射,并由小到大向规模化发展,形成专业市场,促进全市牛蛙养殖与市场经济接轨。全市养殖面积达7000多亩,产量升至4045吨。其中临湘市牛蛙养殖规模在上年837户、548亩、314吨的基础上发展到6700户、 4800亩、2500吨,养蛙总收入达7000万元,养蛙收入过10万元的大户由上年的12户增至21户。产销专业户联合到省内外设销售点,贩运牛蛙开拓市场。1995年,该市养蛙5100亩,生产商品蛙2000吨,实现养蛙收入8400万元,成为临湘市十大主要农产品之一,牛蛙养殖的普及受到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省科协的高度评价。临湘市的养蛙、销售经验在全市逐步拓展。岳阳县麻塘镇至黄沙街一带,华容县治河渡等地亦形成牛蛙养殖的区域特色。1999 年,全市牛蛙养殖面积达8400亩,温棚3000平方米,总产量4050吨,牛蛙养殖逐步向高密度、高技术、集约化的温棚养殖发展。

鳗鲡,人工养殖的主要是欧洲鳗,其次是日本鳗。 1996年后,全市招商引资兴建10家鳗鲡养殖场,其中云溪区5家、临湘市2家、岳阳县2家、岳阳楼区1家,共投金8934万元,购进鳗苗604.2万尾。1997年,全市生产鳗鱼20吨,每吨销售价8万元。1999年,全市鳗鱼产量330吨。

1999年,境内名、特、优水产混养、套养、单养面积98.93万亩,总产量4.2万吨,产值8.4亿元,占当年渔业总产值的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