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渔政管理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9 12:00

清代、民国时期,渔业行政管理主要负责调解渔事纠纷、征收渔业税赋,有时也涉及大江大湖的水产资源保护。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后,政府从保护水产资源、恢复渔业生产入手,鼓励各地充分利用水面,引导发展人工养殖,并在渔业社会主义改造、商品鱼精养基地配套建设、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水产产业化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50~60年代,各地把渔民组织起来,恢复和发展渔业生产,并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水产养殖。长期从事捕捞的渔民组成渔业公社、渔业大队或渔业生产队,从事养殖的渔民组成社办渔场或大队渔场,60年代末, 境内有2个渔业公社、25个渔业大队、205个渔业生产队、85个公社渔场,养殖水面扩大到40.3万亩,捕捞水面则由430万亩减至280万亩,养捕总产量增至1.345万吨,其中养殖产量6950吨,占51.67%。

70年代前期,组织连家渔船社会主义改造,使境内9625名专业渔民实现陆上定居。定居后,少部分继续从事外湖江河捕捞,大部分则从事养殖或养捕结合;后期,岳阳市被纳入国家十大片商品鱼基地建设范畴。湘阴、华容、临湘、岳阳4县及钱粮湖农场先后争取到基地建设计划,每亩由国家补贴300~500元,始大规模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精养渔池,推进了因地制宜、宜渔则渔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80年代,全市在水产管理体制改革中进行大胆探索。推行各类水面联产承包责任制,放宽政策,推动水产事业全面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市政府结合实际,迅速作出《关于加速发展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水产品全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1988年初,市政府发出《关于成立岳阳市水产公司的通知》,试行水产产供销一体化管理。1989年,在湘阴县召开全市大水面渔业开发会议,市委转发市农委《关于加速大中型水域渔业开发的报告》,对全市渔业生产开放开发提出明确要求。

90年代,渔业行政管理进一步向产业化、一体化方向推进。市政府相继发出《关于加速发展养殖业的决定》、《关于加快养殖业产业化进程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规定水上监督管理职能由交通部门移交水产部门,渔业水质监督监测和渔业污染案件处理职能归属水产部门,进一步明确水产部门的职能职责。各地依据国家法规和政策,在水产系统开展管理体制改革、水面流转体制改革和放活机制、招商引资改革等,使全市水产业获得持续20多年的大发展,成为优势产业。

附记  企业选介

湘阴东湖渔场  湘阴东湖,位于湘阴县城东南部,与湘江通连的一个湖汊,1958年围挽成内湖,1960年建立国营东湖渔场。1968年经过撇洪,逐步将东湖改为精养水面。1999年, 东湖渔场有干部职工212人,养殖水面5000亩,其中精养水面2000亩,水产品产量1080吨,产值1006万元。

湘阴东湖渔场在70年代是全国水产战线上的一面旗帜,1976年,被评为全国淡水渔业红旗单位,该场刘德成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78年,全国国营渔场现场经验交流会议在湘阴东湖渔场召开,会议总结推广该渔场的“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经验。

湘阴东湖渔场重视品种改良,依靠科技兴渔。他们从60年代就开始与湖南师大合作,进行鲫鲤杂交研究,用洞庭鲫和湘江鲤杂交,培育出有显著生长优势的“湘鲫”新品种,发现鲫鲤杂交F1代雄性可育,突破了传统遗传学关于杂交子代雄性不育的学说。经过10多年努力,合作双方又用经多代自交尚能保持性状稳定的四倍体鱼做父本,再与2倍体鱼日本白鲫或丰鲤杂交, 从而培育出三倍体鱼——湘云鲫和湘云鲤2个养殖新品种,其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很高,在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华容东湖渔场  华容东湖,位于藕池河下游北侧,与洞庭湖相通,40年代围垦新生大垸后与洞庭湖隔开成为内湖。该湖在50年代有水面5万多亩。以后经周边多次围湖造田和湖汊拦截,至1999年,水面减至2.8万亩,但仍属湖南省第三大内湖。

华容东湖60年代开始灌江纳苗,70年代开始人工投放鱼种,80年代组织投放大规格鱼种。但由于湖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该湖的渔业单产,长期在5公斤左右徘徊。

1991年,华容东湖生态渔业技术研究被列入农业部“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由湖南省水产局、湖南省水科所、岳阳市水产局、岳阳市水产研究所、华容县水产局共同组织实施。经过5年努力,圆满完成项目承诺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1996年获湖南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华容东湖生态渔业技术研究有三大重要成果,一是在项目实施期间,产量、产值、利润年年大幅增长,1995年与1990年比较,水产品产量由140吨升至1515吨,上升9.8倍;渔业产值由48万元提高到720万元,提高12倍;生产利润由5万元提高到170万元,提高33倍。二是在大幅度提高渔业产量的同时改善了渔业生态环境,探索出草型湖泊氮磷迁移规律,研究出二次叠加式的施肥方法,协调了施肥养鱼与水域污染的矛盾,并使水下草原由占湖床面积的38%增至43%。三是创下“中华第一网”的淡水捕捞纪录。1995年一网起鱼1025吨,被省内外专家誉为“中华第一网”,此后不断刷新这一纪录,1999年一网起捕鲜鱼1500吨。

洞庭渔都  始建于1994年,位于洞庭湖大桥东岸南侧,占地8万平方米,集水产品批发交易和渔港码头于一体,1996年由国家农业部授牌湖南洞庭水产批发市场,1997年,农业部为岳阳渔港前期建设给予列项支持。

洞庭渔都水产批发市场坚持边建设,边投产,至 1999年底,已投资2700多万元,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建成经营铺面140个,设有各类交易摊位、写字楼、宿舍和连接渔港码头的地下通道等配套设施。该市场建设投产以后,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营销户,日销干鲜水产品100多吨,1999年,水产品交易总量达4.3万吨。

岳阳渔港与水产批发市场同步建设。市政府将洞庭湖大桥东岸以南的1035米岸线圈定在岳阳渔港码头的建设范围,拆除不符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砂石码头,结合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进行统一部署,先后安排投资 1305万元,至1999年,部分设施投入运转,当年有长江流域9省56县3000多艘渔船进港停舶。

洞庭渔都还规划了水产品贮运加工、渔需物资供应以及渔业社会化配套服务等建设项目,并陆续启动。

岳阳市水产研究所  成立于 1979年,原名岳阳地区畜牧水产研究所。1981年始挂岳阳地区水产研究所和岳阳地区家畜育种站两块牌子。1989年,市家畜育种站从市水产研究所迁出。1999年,市水产研究所占地面积749亩,其中湖泊530亩、标准化渔池100亩、其他土地119亩。有干部职工50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4名、中级技术人员15人、初级技术人员31人。有工厂化育苗厂房、水产化验室、水产标本室等设施。

该所致力于水产优质苗种繁育技术攻关,在推进境内名、特、优水产养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3年,该所人工半海水繁育中华绒螯蟹成功,尔后一直坚持不懈地组织对蟹苗繁育技术攻关和工艺流程改革,走出了南蟹北繁的成功之路,并将原来只抓蟹苗繁育一个环节改为向两头延伸,包括亲蟹选育、人工繁殖、仔蟹培育和成蟹养殖的全部生产。该所重视发挥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优良品质,使繁育出来的蟹苗生长快、个体大。1999年,该所送往长沙国际农业博览会的河蟹展品因“青背白肚、金爪黄毛、个体硕大”,产生轰动效应,引发了各地的“河蟹热”。

该所在打响河蟹品牌的基础上,还组织对南方大口鲶、洞庭鳜鱼、黄颡、长吻、青虾、斑点叉尾齣、岳鲫等10多个优质水产品种苗种繁育技术攻关和配套。1999年繁殖优质水产苗种2亿尾,并已形成年繁优质水产苗种10亿尾的生产规模。

平江县鱼类良种场  位于幕阜山区,创建于1958年,至1986年,仍是该县农科所的一个独立核算的鱼苗鱼种场。1987年从县农科所析出并更名为平江县鱼类良种场。1999年有干部职工110人,渔池180亩。

该场攻克了淡水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的最后一座堡垒——青鱼人工繁殖技术。每年繁殖和销售鱼苗8~10亿尾,远销湖北、江西、河北、山西等10多个省、市,是同期全省产销鱼苗最多的鱼类良种场。

70年代初,在各地对青鱼人工繁殖技术扑朔迷离的情况下,该场只有水产中专毕业文化的高玉华带领一班人潜心钻研,并与湖南师大合作,经过近20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地掌握了青鱼模拟生态人工催产自然产卵技术,该场1991年通过省级鉴定,1995年获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