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二节运输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9 12:00

一、产区山陆运

木材采伐后,由采伐地运至溪河边或公路边为“山陆运”。其中又分为山运(陡坡地段)、陆运(平坦地段)。60年代以前,木竹山陆运由人力肩扛或抬运,在木材采伐出山时,利用适宜的陡坡作土滑道(俗称“梭江”)运输,以节省人力。

1958年,平江县长寿采育场在黄金洞林区将军洞用楠竹劈成竹片,选坡度为8~9度的缓坡顺坡安装,架设1条 250米 长的竹板滑道运材,10人操作运行,每天能运10立方米,比人力肩扛提高工效1倍。但此法受地形限制,竹板易折断,危险性大,未推广应用。1959年,在黄金洞高坪大队架1条 160米 长的钢索道,起点固定在大树上,终点用人工桩木固定,采用金属跑车吊装,借助顺坡惯性滑行运材,仍受地形限制,不能拉方材,不能拉反坡,操作人员多,劳动强度大,亦未推广。1971年,在大鼓溪至灯芯坡架设1条工农型动力索道,1975年改为工农三型索道,台班运量100立方米,能拉顺坡反坡,也能转弯运行,不受地形限制,又可长途架设,是山陆运较为先进的运输方式。1972~1982年,平江县献冲、长寿、嘉义采育场和芦头林场,先后建立7条动力索道和无动力索道,共长 31720米

二、溪河运输

平江县境汨罗江上游有小溪流48条,全长 424.5公里。60年代利用运材的31条,全长335公里,年运量3万立方米;70年代利用运材的24条,全长250多公里,年运量2万立方米,最高年运木材4万立方米、竹材35万根。临湘、岳阳2县产区有溪河运输,但运量不大。溪河运材方式主要有单漂、“赶羊”和放排3种。单漂管理不易,损耗大,60 年代后停止。放排在50年代以前采用打水眼的茶盘排,1952年改为不打水眼的蓑衣排,每人运量3~6筒,每筒约2.5立方米,由七八人编成一组,每人放一流水,约25立方米木材或1500根楠竹。60年代后,公路、汽车逐渐增多,山区的交通运输大为改观,至1978年,木竹溪、河运基本为公路运输代替。

三、公路运输

境内公路运材始于1965年。至1982年,木材主产区平江县有林区公路21条,全长201.5公里,分布在14个林区,常年通车里程174公里,运材车辆24辆,年均运量1万多立方米。岳阳县林区公路长42公里,年均运量约1000立方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