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二节改良农具与新式农具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9 12:00

1950~1957年,境内执行国家农业部“稳步推广,重点示范”的指示,大力推广改良农具与新式农具,坚持“宁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则,以国营农场、劳动模范、互助组为推广对象,着重一个“稳” 字,由农民“自觉自愿选购”,重点推广七寸八寸步犁、改良水田犁、单管喷雾器、压力喷雾器等。1955年春,省农业厅在临湘、华容等6县10个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建立以新式畜力农具试验、示范,配发双轮双铧犁、十行谷物播种机、双行棉花播种机、改良水田犁、畜力脱粒机、人力打稻机等6种新式农具,农户反映良好。

1956年,农村重点推广双轮双铧犁和人力打稻机。其中,双轮双铧犁推广数量较多,由于该犁系北方耕旱地的农具,不适于南方耕水田,农民买的双轮双铧犁,到年底有90%以上退了货。人力打稻机因质量不好,退货的也达60%左右,只有改良水田犁翻坯性能好,又能调节深浅,田底犁得平,深受农民欢迎。

1958年,开展群众性的农具改革运动。是年春,省委农村工作部在平江等县办农具改革试点。6月,省委成立农具改革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领导全省农具改革运动。1959年12月,中共湘潭地委成立半机械化农具改革办公室。各县相继成立对口机构。7月,省委召开全省农业技术革新工作者代表大会,提出“全民动员,全党动手,全面规划,分期完成,由土到洋,土洋结合”的方针,并举办全省技术革新展览会。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迅速在农村开展农具改革运动的指示》。各县不顾主客观条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无偿调集农民的物资,大力推行农具改革运动,直到1960年冬结束,主要对以下农具进行改进:

滚珠轴承  1958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省、市委书记电话会议,要求所有运输车辆及其他转动工具全部新装上滚珠轴承。8月中旬,境内在“全民动员,全党动手”的号召下,掀起实现 “滚珠轴承化”的群众运动。推广岳阳县广兴洲乡发动群众开展“五献”(“五献”即献钢、献铁、献铜、献木材、献资金)。的经验,强迫农民献钢、铁、资金、木柴,农户颇有怨言。据初步统计,境内投入制造滚珠轴承的单位上千个,共12.6万人,生产轴承61.8万套,安装运转工具24.2万件,占当时农村运输工具总数的79%。粗制滥造的滚珠轴承,质量不合规格,基本报废,至1959年上半年即无人使用。

深耕犁  1958年8月,境内开始“深耕改良土壤运动”。仅1个月时间,即制造推广各种深耕犁18450部,共深耕水田95.8万亩。据湘阴、华容等县实测,除少数试验地确实犁得较深外,一般是5~6寸深,尽管没有达到省委要求深耕1尺的标准,却仍然破坏了土壤的自然结构。1959年7月,该2县农业科研所对稻田深耕研究的结果表明:20厘米以下无论深耕程度如何,作物根系分布都很少,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也很少,耕土太深,浪费肥料和人力,并无增产效果。至1958年,共推广各种改良深耕犁近10万部。1959年以后,不再推广深耕工具。

 快速割禾器  农具改革中推广数量较多的一种新式农具。1958年,境内推广衡南县鸡笼于公社的“鸡笼式快速割禾器”,到1959年共推广8.8万部。由于质量不好,实际使用的不到四分之一。后虽屡加改进,并研制出新型号,也始终推广不开,其原因主要是该器具不适应割有倒伏的禾,割后田头地边有倒穗,也不易分把脱粒,至1960年基本废弃。

划行器  1958年,划行器创始于岳阳县乌江公社永安大队。在一木架上安装一根约250厘米长的转轴,转轴上根据行距或株距要求,装有一定间距的圆盘。使用时人拉着划行器,在田中成直线行走,由圆盘在田泥上压出印记。插秧的人根据印记插,使秧苗排列均匀,成行成列以利通风。有的行、株距分2次划出,有的在圆盘上再钉竹条(沿圆盘轴向)1次在田中压出方格。行、株距均可调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很少采用。

改良风车  1975年7月,长沙铁道学院教师曾建秋在岳阳县黄沙公社新堤大队支援“双抢”时,发现旧式风车工效低、劳动强度大,就和当地农具厂木工师傅研究,对旧式风车进行改制,加大风鼓,改变其形状(变圆形为蜗壳形),改叶轮叶片形状(变直叶为弯叶),达到提高工效和风选质量的目的。深受农民欢迎。

新式步犁  形状和旧式木犁差不多,犁弯的曲度比旧式犁小,拖梭比旧式犁稍宽,犁田比旧式犁轻便,稳定性较好。1958年4月,又增加耕深耕宽调节器,深受农民欢迎。

绿肥开沟犁  系华容县农科所职工赵维知于1959年3月所创。其形状和一般犁一样,不同的是在犁头前加上切断草籽及沟壁的两侧刀,开出的沟整齐划一。此项改良农具,一直在湖区、丘陵区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