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卷总述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9 12: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农村即有熬糖煮酒、纺纱织布、榨油碾米等家庭式工副业加工;开办饭店、商店、茶馆等商业服务业经营;铁、木、篾等手艺服务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土改、合作化,农村工副业、手工业和多种经营生产被组成农业生产合作社企业。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农业合作社企业转为社队企业。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并发出通知,将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经历了曲折的历程,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向前发展,先后有草根企业、社队企业、乡镇企业三个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农业合作化时期,乡镇企业初见雏形。1953年土改结束,农村商品经济还不发达。农民只从事一些家庭工副业生产,随着农业合作化崛起,农业合作社把从事手工业、工副业人员组织起来,兴办轧花、打米、榨油等各类小型企业,尽管生产规模仅3~5人,工艺简单,产值只几千元,但颇有发展趋势。1957年,境内在1.15万家农业合作社中,兴办合作社企业1.45万家,产值1.1亿元。

1959年,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各公社通过“一平二调”,组建社队企业3.71万家,从业人员11万人,实现产值4.1亿元。由于社队企业一哄而上,管理上又实行政企合一、统收统支,企业经营效益差。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将公社、大队、生产队平调办企业的物资进行退赔,并对与大工业争原料、与农业生产和社员生活关系不大、资源完全靠外地、交通又不方便的企业实行下马。1962 年,社队企业保留520家,产值不足490万元。1970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湖南视察时,对社队企业前途提出“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的论述后,社队企业又得到发展。1971年,社队企业经营范围由“一种、二养、三加工”扩大到工业、交通、建筑、商业等门类,并办起小钢厂5家、小石煤矿11家、小化肥厂220家、小水电11家、农机厂350家。1972年,湖南省率先成立地、县社队企业局,由一位副书记兼局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社队企业要有个大发展”,进一步为社队企业发展扫清思想障碍,但仍有少数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借中央“调整”方针,狭隘地认为社队企业是“以小挤大”、“以土挤洋”、“以落后挤先进”,社队企业发展一度受阻,有的本已纳入国家计划的产品被取消,已扩散或准备扩散的原材料和产品也被取消,有的地方还解散了一批不应解散的企业。1982年3月,中共岳阳地委、岳阳行署召开社队企业工作会议,强调社队企业要进一步发展,要成立支持社队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机构,要对原材料无来源、产品质量低、成本高、产品又不适销的905家企业实行关、停、转。社队企业出现转机,其中关停企业541家、转产364家,另新上种养企业180家、商业服务业112家、轻纺企业119家。1982年,社队企业产值25649万元,比1981年增长14.96%。1983年,社队企业增至7916家,从业人员117296人,总产值30999万元,利润707万元,税金309万元,固定资产5879万元。

1984年,中共中央把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后,制订一系列关于深入改革开放的文件、通知、决定,全市乡镇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发展到286169万元、利润 29424万元,税金9693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5.13倍、33.95倍和80.45倍。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市、县两级成立乡镇企业领导小组,负责企业发展的指导与协调,全市乡镇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当年实现产值54.77亿元,比1990年增长91.4%。1999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242605家,从业人员916534人;实现企业总产值806亿元、利润64589万元、税金124204万元、创外汇64800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27.17倍、20.95倍、11.81倍、7.9倍。

岳阳的乡镇企业改革,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的。1979~1984年重点放在企业内部职工分配制度改革。随着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到户,企业推行“工资加奖励”,将“劳动在厂、分配在队”的工分制改为“劳动在厂、分配在厂”的工资制,较好地解决了吃“大锅饭”弊端。1981年通过五垸乡“五定一奖”现场会,境内446家社办、1746家队办企业职工的工资,由1979年劳均250元增至623元。1985~1990年,注重推广各种经济责任制。1986年在“五定一奖”的基础上,推广岳阳县乌江机筛厂厂长集体承包责任制、厂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厂长任期期满报告制、厂长离任审计制经验。至1990年,境内107630家社队企业,实行厂长集体承包责任制7788家、合伙承包责任制1056家、租赁制244家、股份制110家、其他形式责任制98432家。1991~1999年突出抓转换经营机制,即自我完善发展机制、自主快速决策机制、能进能出用人机制、能上能下干部机制、奖励分明激励机制、自负盈亏约束机制、酬效挂钩分配机制、生产要素承包和资产滚动增值的经济责任制。1996年,全市86家亏损企业实行破产,优势企业、拳头产品企业则组建27家企业集团、10家有限责任公司、4450家股份公司、1581家租赁企业。汨罗市保安设备集团公司、临湘铅锌矿、平江长石粉集团公司等10家集团扩大经济规模,其中平江长石粉集团公司是由37家企业组成,年产量达30万吨,占全国市场额70%,产值超过亿元;平江电器有限股份公司是全省第一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乡镇企业。1999年,汨罗市建筑四公司组建湖南汨驷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辖12个分公司,固定资产达8000万元,年产值过亿元,成为岳阳市乡镇企业系统中第一家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省级紧密型集团公司。

岳阳市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是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1974~1990年利润总额列支中,投入以工补农4.4亿元,其中1990年1.2亿元,比全市当年农业投资总额还多 5000万元,在农业投入中,农田基本建设6200万元、农业机械添置3800万元、农药化肥购款2200万元;每年为农业提供电力3200万千瓦时、农药3600吨、化肥2100吨、石灰10万吨、各种铁、木、篾农具2400万件、农业半机械11万台(件)。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1974~1978年,社队企业职工工资年均11745万元,劳均652元;1979~1990年,年均21111万元,劳均1820元;1991~1998年,年均 197644万元,劳均3128元。按全市农业人口平均计算,人均纯收入1050元中,乡镇企业收入占610元。1990年,全市有256个行政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元,1998年有2314个行政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1999年,有2814个村人均纯收入超过4200元。这些村农民纯收入 70%以上来自乡镇企业。三是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力出路。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安排城市待业人员1.1万人,1999年增至157080人。1999 年,全市乡镇企业职工达916534人,占农业总劳力42.8%。农民走上亦工亦农、农工商相结合的新路。四是缩小了城乡、工农差别。50年代,境内千人以上小集镇仅9个,从业人员基本上是一些小商贩,集镇上没有工厂、学校和娱乐场所,连供水供电都十分困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和加快小城镇建设决策后,通过集中连片开发乡镇工业小区,引导农民到集镇办乡镇企业,使农民成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新型职工。1990年,全市5000人以上小集镇有43个,1998年增至88个,1999年达101个;镇上建有学校、工厂、医院、商店、旅社、电影院、歌舞厅、书店等文化娱乐场所,职工生活水平不亚于市区居民,有的还超过了一般居民生活。五是增加了对国家贡献。1979~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向国家提供工业原料价值15.1亿元、税金 35271万元,其中1990年税金9693万元。

1998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 721.93亿元,增加值214.8亿元,占农村总产值87%,乡镇工业总产值312.8亿元,工业增加值31.28亿元,占全市地方工业总产值 50.8%。1999年实现企业总产值806128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673473万元,利润645893万元;向国家交纳税金124204万元,创外汇6.48亿元,向城乡市场提供商品178种,价值3.49亿元;乡村企业向乡村政府上交利润2.8亿元,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

市乡镇企业在全省目标管理考核中,1979~1998年均居全省前三名,其中1985~1988年发展速度实现全省“四连冠”。1990年,市乡镇企业局和岳阳、临湘2县乡镇企业局及平江电器厂、岳阳县乌江机筛厂、汨罗沙溪电线厂、岳阳楼区梅溪家具厂等4家企业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管理先进单位。1998年,全市乡镇企业各项综合指标得分并列全省第一名,受到省委、省政府嘉奖;汨罗市、湘阴县进入全省乡镇企业十强县(市);平江电器厂名列全省乡镇企业5家明星企业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