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轮胎翻新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1975 年,岳阳市轮胎厂自己设计、自制整圆硫化机、炼胶机、打磨机等设备,着手研究轮胎翻新。1976年5月,试翻成功第一条普通斜纹轮胎,车胎翻新成本不及新胎的1/3。1977年,岳阳市财政拨款10万元进行扶持,使该厂形成年产5000条翻新能力。1978年,翻新质量达到部颁标准,正式批量生产,当年翻新2534条。1979年,该厂成为全省定点翻新轮胎单位之一,省物资部门拨款29万元帮助扩大能力。1983年,工厂搬迁至五里牌铁炉村后,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条。1980~1984年,由于迁厂影响,最高年翻新量只有769条。1985年,该厂与毕节橡胶厂联营,引进其双面传热过热水新工艺,淘汰传统的单面传热硫化工艺,提高胎面质密度和耐磨性能,翻新出正品的一次合格率由93%提高到98%。

1987年,岳阳轮胎厂钢丝子午线轮胎翻新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采用高压硫化双面传热工艺。1988年,新工艺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省内空白,1989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同年,国家物资部无偿调拨子午线轮胎翻新专用设备——胎面缠绕机、活铬模、仿型模胎机等,总价值30万元,使子午线轮胎的年翻新能力达到3000条。

由于需要翻新的轮胎数量不够,1990年,共翻新普通斜纹轮胎和子午线轮胎7641条,不到轮胎翻新能力的一半。至1999年,累计翻新轮胎5537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