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管理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4 12:00

质量管理 岳阳石油化学工业行业开展质量管理,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化验分析、质量检验到全面质量管理的历史转变。

60年代末~70年代初,境内全民化工企业处于开工投产初期,产品质量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质量管理没有专门机构,大多附属于生产或技术部门。其工作重点是: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抓化验分析人员、质量检验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定各种标准和规章制度,使化验分析工作有章可循。

1978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长炼和岳化在企业内开始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大致经历四个阶段:1978~1979年,为教育、试点阶段,通过聘请专家讲课,在企业内普及全面质量管理教育,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质量意识,学习QC小组活动方法等。1979年底~1980年,为普及推行阶段,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组织机构,逐步形成全面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开展产品创优升级活动。1981~1983年,为深化阶段,着眼于制定质量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各项管理标准和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细则和奖惩办法。 1984~1999年为总结发展阶段,着眼于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运用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重点抓质量成本、质量审核和质量否决工作,进一步完善质量保证体系。1985年,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在石油化工系统全面铺开,并先后成立专职质监机构。

1978年后,岳化共组建QC小组2861个, 取得活动成果1443项,创造可计算的经济效益3988.5万元,先后获国家级优秀QC小组4个、省部级优秀QC小组62个。1990~1999年,长炼成立QC小组2843个,该厂催化剂微球QC小组连续4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设备管理 岳阳石油化工全民企业大多是“争时间、抢速度”建起来的,各个企业设备状况较差。开展岗位责任制大检查(以下简称岗检)是岳阳石化系统设备管理工作的起点。1971年,长炼结合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开展4次岗检活动,制定岗位责任制、巡回检查制、交接班制、设备维护保养制、工业卫生规格化等六项制度,为设备管理工作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1972年,针对岗检中查出的问题,提出设备完好率和静密封点泄漏率设备管理技术指标,开展创完好泵房、完好岗位、完好装置和创无泄漏车间、无泄漏区等一系列活动。1977年,设备完好率由投产初期的69.6%上升到96%,静密封点泄漏率由1975年的7.13‰降至1‰以下。

1978年,地方化工企业基本形成三级设备管理网络,在推广长炼岗检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以“双包机”制为重点的管理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分工段包机到组、任务到人,维修工和操作工责任分明;小氮肥则针对企业片面追求产量、拼设备的现象,制订有计划的设备检修制度。1980年,境内9家地方全民化工企业全部设备完好率达88.7%,主要设备完好率达 86.1%,泄漏率降至3.6‰,创完好岗位32个、无泄露区13个。

1983年,岳阳石化工业系统开展“三创”“三创”即创无泄露工厂、创清洁文明工厂、创“六好”企业。活动,以设备管理为起点,以无泄露工厂为基础,通过制定标准,进行检查、评比、验收,向合格单位发放铜牌等措施,推动各项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管理 60年代,岳阳几家小化工厂受简易生产设备和落后工艺技术的制约,工人劳动环境恶劣,人身安全没有保障。1960~1968年,汨罗县化工厂发生重大事故3起,死亡5人重伤3人。

长炼和岳化投产时,设1人兼管安全。成立解放军总后勤部化工生产管理局后,两厂开始设安全办(组、科),1972年11月6日,长航3033号油驳在长炼2号码头外焊甲板时,发生爆炸沉船特大恶性事故,共死亡19人,重伤3人。长炼和岳化吸取经验教训,成立以厂长或主管副厂长任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开展安全管理建章建制工作,陆续建立动火制度、安全技术规程、安全职责条例、电气安全运行规程、检修规定、高空作业规定等,安全管理步入有序化、制度化。

境内小化肥企业投产初期,由于设计上的缺陷和设备制作存在的问题,事故隐患较多,且大部分工人来自农村,文化和技术素质低,加之特殊的历史环境,致使管理混乱,安全工作十分被动。1970~1978 年,小化肥企业在事故中死亡15人,重伤23人,在其他36起较大的生产事故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万元。

1978~1979年,各级领导提高对抓安全生产的认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安全生产工作开始得到重视,列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1980年,各企业均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或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设置安全科(处)。地区燃化局和各厂都有1名局长或厂长抓安全,配备专(兼)职安全技术干部。中央、省属化工企业和临湘、岳阳2县氮肥厂率先设车间安全小组、班组安全员,形成三级安全管理网络。同年,地区燃化局组建成立受压容器检测站,配备探伤设备9台,定编14人,为解决化工企业设备超压运行的安全隐患起了积极的作用。

80年代,石化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重点放在安全教育、培训、建章建制和提高行业安全素质上,安全生产趋于制度化、规范化。1980年在全国第一个安全月活动中,地区燃化局组织1700余人参观省化工局事故图片展览,收到较好效果。1981年,对安全专干和特殊工种人员采取专业训练,地方企业有562名司炉工、电焊工、电工、司机、探伤工等参加训练班。1983年,化工部颁发加强安全生产的8条规定和41条禁令,在行业实行安全证制度。长炼制定10项安全制度449条;岳化汇编21种制度规定和禁令,开始将安全指标列入经济责任制,1985年被列入“双文明竞赛”进行考核。岳阳市氮肥厂根据行业特点编写近30万字的《小氮肥安全规程》。1984 年,境内实行三级安全教育制度。1982~1989年,境内3次进行全系统的职工安全考试。

环保管理 60年代初,岳阳石油化学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废弃物对环境危害尚不太突出。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一批中央、省属在岳石油化工企业和地方化工企业的建成投产,“三废” “三废”即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迅速上升,生产和生活环境日益遭受破坏。部分企业筹建中,基本的“三废”治理设施没有同步配套,有的企业主体工程投产后,“三废”治理设施才仓促上马。长炼污水一级处理工程直到1972年10月才建成投用,此前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流入小河,进入临湘县白泥湖,发生7次大的污染事故。至1976年,境内化工企业每年赔偿附近社队损失近70万元。

70年代中期,“三废”污染治理得到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1974年,岳阳地区燃化局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1985年,岳阳市经委确定1名领导抓环境保护工作,中央、省属化工企业先后成立环保科(处)和环保监测站等机构,地方化工企业设安环科,配备环保专干。同时,治理“三废”、防止和杜绝新污染源的一系列措施相继制订并实施。随着国家排污收费及建设项目“三同时”“三同时”即环保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政策的落实,岳阳石油化工企业增加环保投入,加大环保科研和 “三废”综合治理力度。1980年始,长炼用于环保的资金占全厂更新改造资金总额的8~14%,超过国家规定7%的标准。至1985年,环保投入达 2000万元,建成环保装置57套,取得环保科研、技术革新和管理成果200余项,其中较大的科研成果38项。焦化放空新工艺、除焦冷焦水回用、常减压3 项瓦斯回收利用、含硫污水单塔汽提侧线抽出工艺、消灭火炬、活性碳吸附深度净化污水、油汽回收、烯土回收、聚结器脱水工艺、汽油碱渣回收利用等10项环保技术属国内首创,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岳化在执行“三同时”中,先后投资2960万元,建成活性污泥表曝、皂化废碱处理等环保装置11套,完成18项环保科研课题,其中皂化废碱处理、锦纶废水过滤回收己内酰胺等获中国石化总公司三等奖。至1990年,境内小氮肥企业共投资900多万元,完成“三气”回收、污水治理、冷却水闭路循环、硫磺回收和炉渣处理制炉渣砖等环境治理项目20余个。80年代,积极开展综合利用“三废”活动。1980~1988年,岳化先后建成“三废”回收利用装置44套,累计回收化工原料114996吨,创产值4984万元,获利2884万元。1990年,长炼“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2588万元,7家小氮肥利用“三废”,形成年产1400万块炉渣砖和年产400吨硫磺的生产能力,还将年发生量1800万标准立方米的合成氮弛放气全部利用作原料和生活用气,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9年,境内中央、省属化工企业“三废”处理率均达到100%,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并先后获国家和部、省级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称号。地方全民化工企业已有废水处理装置18套,设计日处理能力8.34万吨,实际年处理能力2752万吨;有废气处理装置9套,设计日处理能力280万标准立方米,实际年处理能力9亿标准立方米;有废渣处理装置5 套,设计日处理能力160吨,实际年处理能力3万吨,废水处理率达96.3%,排放达标率为41.2%;工业废气处理率达100%;工业固定废弃物处理率达85%,综合利用率达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