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六章 印染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清光绪元年(1875),境内已有手工染坊。清末,各县城集镇均设有染坊。民国初年,随着手工棉纺织作坊的兴起,印染业更趋兴盛。12年,仅平江县城关及长寿镇就有5家染坊。24年,岳阳、平江、湘阴 3县有染坊18家。染坊皆为独家经营,染料以土靛为主。多为代布庄和雇客印染当地土布,少量自产自销。主要品种有青(黑)布、毛蓝布、宝蓝布等,以青布为多。

抗日战争时期,洋布来源困难,城乡人民的衣被用布全赖自给,手工印染进入鼎盛时期。长沙、武汉等地染坊纷纷涌向境内,一时染坊群立。民国35年,仅平江县就有染坊120家,年产青、蓝布10万余匹。其中平江县城25家,踩石120架,染缸200余口,从业人员300人。其中最大的裕通和染坊有从业人员20余人,踩石13架,染缸10口,资本2万余元,年产青、蓝布1万余匹。产品增加灰布、深蓝、翡玉、冻绿、酱青及印花布等。仍以青布产量最大。平江县青布乌黑发亮,色牢耐用,销路极畅。

民国36年后,机染产品大量输入,加之土布衰落,手工印染逐渐衰退,各地染坊纷纷歇业改行。到1949年,各县勉强维持生产的染坊仅存11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积极扶持生产,发展经济,印染业得以复苏。1953年,印染作坊发展到95家,从业人员304人,资本5.7万元,产值30万元。同年,江零331工厂(现3517工厂)年产200万米的印染车间建成投产,当年产军用染色布18万米,为境内现代机械印染生产的开端。1958年,平江、华容2县城关镇各由几家印染社和部分个体染织户联合,成立染织生产合作社。由于机械印染产品的普及,加之国家对棉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1963年,各印染作坊及染织社停业。1970年,平江县城关镇城西棉麻纺织厂重上手工漂染,有职工65人,踩石10架,专染青布,主要作雨伞面料。次年只留下3人生产,踩石减至2架,年产布1万余米,延续至1990年,成为境内唯一的手工染布工厂。

1966年,平江县针织厂购置1台电动漂染机及其辅助设备,用半机械印染代替手工漂染。70年代初,各纺织企业相继进行技术改造,岳阳市织布厂、岳阳市毛巾厂、平江县织布厂、华容县棉织厂、华容县针织厂先后建起漂染车间,自制和购置浆纱机、染色机及配套使用的锅炉等设备,使漂染工艺从手工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

1979年,岳阳市针织印染总厂印染分厂采用国内最新定型的V型染色机2台。1982年,将漂染分厂扩建为印花染整分厂,成为岳阳市第一个具有染色印花多功能的后整理企业。1980年5月,汨纺修建染整车间,配置染色及有机硅防水整理设备1套,1982年1月正式投产。1980年,岳阳市一中创办的洞庭漂染厂建成投产,成为首家专业染整厂家。1985 年,岳阳染整厂和汨罗市城关染整厂相继试车投产,增加化纤染整能力650吨、坯布和绒线染整1200吨。1985年,临湘县针织总厂对TWL高温高压染色锅采用微电脑控制试验,次年取得成功,首创岳阳高温高压染色自动控制历史。1990年,全市印染布产量2780万米,其中漂白布104万米、染色布 2676万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