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卷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境内轻工业历史悠久。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中,有大量的红陶和彩陶器物。东汉末期,岳州窑出产青瓷。唐代,岳州窑成为全国六大名窑之一。宋至明代,境内木器、陶瓷、竹业等均有很大发展。清末民国时期,随着“洋货”的涌入和竞争,加上资本家的压榨盘剥,手工业市场日渐萎缩,产量每况愈下,许多手工业和小作坊奄奄一息,处境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轻工业获得了新生,得到迅速发展。在国家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发展了造纸、酿酒、食品、印刷、日用化工等国营工业。

1958~1959年,各县相继开办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一轻企业,为境内轻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而手工业生产逐渐衰落。1961年5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发出《关于恢复城乡手工业合作社的几点意见》,手工业管理机构陆续恢复,着手恢复和发展小商品生产。到1966年,境内手工业总产值达1100多万元,比1957年增长10%。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轻工业生产曾出现过2次倒退。第一次是1968年,不少企业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工业总产值下降,其中直属轻工企业总产值109.09万元,比上年减少 173.71万元;各县二轻工业总产值1642.16万元,比上年减少205.67万元。第二次是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直属轻工企业总产值 1951.08万元,比上年减少401.31万元;各县二轻工业总产值3064.86万元,比上年减少91.71多万元。但这一时期,境内整个轻工业总产值仍有一定增长。1976年轻工业总产值达32381万元。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促成的:一是1964年岳阳专区成立后,相继建立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扩建和兴建了一批轻工企业,扩大了轻工业生产的能力,致使产量、产值、利税自然增长;二是为了保证消费品的基本供应,国家和省每年都对轻工业生产作了计划安排,并要求各地轻工产品自给率到1980年达到75%,促进了轻工业生产的发展;三是这一期间全省的农业生产保持年递增8%的速度,轻工业生产的原料供应有保障,产品销售有市场;四是轻工业中的二轻集体企业,国家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吃不上“大锅饭”,必须坚持生产,增加收入,才能扩大再生产,才有资金支付职工工资和其他开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轻工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家对轻工业实行“六个优先”“六个优先”即原材料、燃料、动力优先供应,挖潜、革新改造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使用外汇和引进新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政策,轻工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转变指导思想,加快技术进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开发名优产品。1989年轻工业总产值达到 220288万元。

1990~1999年,在国家投资主体改变、银行借贷减少的情况下,轻工企业转变观念,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自筹资金,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设备和技术水平,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由于轻工企业多数为二轻集体企业,底子薄、规模小、设备陈旧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产销不对路,退休职工多,负担重,资金紧缺,多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大批职工待岗、下岗。虽然各年度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但行业整体的工业产值、销售收入等指标大幅度下降。1999年与1990年相比,工业产值从4.38亿元降至1.73亿元,下降58%;销售收入从3.5亿元降至1.15亿元,下降67%。所属企业从113个减少到50个。其中一轻从30个减少到23个,二轻从83个减少到27个。职工人数从23337人减少到13138人,整个轻工业系统固定资产(净资产)从11.56亿元减少到2.11亿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境内轻工企业形势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