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瓦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青瓦 青瓦的生产工艺,沿用传统的手工制作,瓦呈青灰色,故称青瓦。青瓦的尺寸不统一,一般长190~200毫米,宽130~150毫米,厚6~10毫米。隋唐时期,境内青瓦呈现花纹,宋代出现多种釉下彩青瓦。清代,青瓦生产发达,祠堂、庙宇、官署和城镇居民住宅,多用青瓦盖顶。民国时期,青瓦的使用更加广泛,但因连年战乱,青瓦生产发展不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乡房屋修筑业兴旺,青瓦生产发展,1949年生产青瓦293万片,1950年生产301万片。1956年达 1875.4万片。1958年,境内7家青瓦生产厂共产青瓦6245万片。1962年平瓦问世,青瓦生产日见衰落,1962~1971年,总产量为 7020.54万片,1980年生产331万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建房火爆,加之水泥预制板一时供应不上,山区青瓦生产得以恢复。至1986 年,产青瓦6348万片,占全市瓦产量的54%。1990年,境内乡、镇、村企业共产青瓦5046万片,占全市瓦产量的45%,总产值1687.16万元,实现利税9.2万元。1990年后,因机制平瓦大量生产,青瓦产量下降,逐渐被淘汰。

平瓦 平瓦生产多使用机械,出窑时不喷水,产品呈红色,故称红平瓦。规格为395×240×20毫米,有瓦槽、瓦爪,抗折强度每平方厘米60公斤。

1955年,岳阳县洞庭机制砖瓦厂始生产平瓦 50万片。1957年,岳阳县机瓦厂(原洞庭机制砖瓦厂)改用电动压瓦机造坯,与德式轮窑配套,提高了平瓦产量。1968年,境内德式轮窑的砖瓦厂发展到 13家,平瓦年生产能力为2300万片,当年实际生产930.74万片,超过青瓦的生产量。70年代末,推广轮窑及临湘县平瓦厂研制成功的平瓦瓦坯一次性挤压机,生产平瓦的企业发展到37家,平瓦年生产能力提高到5540万片,1978年实际生产4339万片,为1968年的4.66倍。1985年生产平瓦的厂家发展到57家,年生产能力1.4亿片。1990年实际生产平瓦6087.2万片,总产值1515.7万元,实现利税170万元。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1991年产平瓦1.74亿片,实现产值4332.6万元,为平瓦生产高峰期。其后,由于民用建筑采用平顶屋面、水泥油毡盖顶,加之石棉水泥瓦、菱波丝瓦大量生产,平瓦生产逐渐下降。1999年,全市平瓦企业3家,产平瓦0.3亿片。

碳化瓦 1970年,平江县石煤矿利用烧石灰的石煤渣和石灰渣,试制碳化灰渣平瓦(简称碳化瓦)成功。1985年,该矿投资60万元,在生产碳化砖设备的基础上,增加原材料粉碎系统和碳化养护室,将锤式半干法压制成型改为带式模擦挤压成型,达到年产碳化瓦100万片生产能力。产品呈银灰色,规格为400×200×18毫米,抗折强度最高每平方厘米86公斤,抗冻性能良好。1985~1989年,累计生产销售62万片,其中1989年生产15万片。因销售不好,1990年停止生产。

水泥平瓦 水泥平瓦有水泥砂浆瓦、水泥灰渣瓦2种,其外观规格均为400×200×20毫米,按一份水泥、四份河沙或灰渣的配比制成。1974年,汨罗县高坊镇砖瓦厂开始生产水泥平瓦,1985年生产销售46万片。因粘土平瓦供不应求,促使水泥平瓦迅速发展。1986年,全市乡镇企业生产水泥平瓦3961.6万片。1987年,全市水泥平瓦产量达到14836万片。1988年,农村建房推广水泥平顶屋面,水泥平瓦销路不畅。1989年产量降至1462万片。1990年降至116.6 万片,总产值30.39万元,实现利税4万元。1994年仅产35万片,1995年,该产品淘汰。

石棉水泥瓦 1985年,汨罗县古培塘石棉瓦厂采用圆网抄取法,生产普通石棉水泥小波瓦,规格为1180×720×6毫米,弧高16~17毫米,弧距63.5毫米,弧数11.6个,重量 15公斤,以石棉、水泥、玻璃纤维、纸浆等为原料制成。产品用于仓库、厂房、宿舍等建筑,比粘土瓦轻,覆盖面宽,耐高温、耐冰冻、抗渗透、不易腐蚀,使用寿命长。1988年该厂生产40万片。1990年销路不畅,产量降至1.5万片,产值4万元,实现利税1万元。因该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受个体小作坊式的生产冲击,该厂1992年停产。

菱美波纤瓦 1983年,岳阳县荣家湾镇菱美建材厂(后改为岳阳县建材厂)投资38万元,建成1条菱美波纤瓦生产线,生产菱美波纤瓦。其生产工艺、产品规格与石棉水泥瓦相同,不同的是,用菱苦土和氯化镁分别代替石棉和水泥。1983~1993年,该厂共生产菱美波纤瓦166万片,其中1990年生产16万片,产值96万元,利税9万元。 1993年,岳阳市北区路口镇人造革厂从南京引进技术,生产菱美波丝瓦,至1996年,共产瓦6.5万多片,因销路不好,1996年转产石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