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城乡建设卷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岳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早在商周时期,先民在城陵矶一带即筑有“大彭城”。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曰:长“江水东径忌置山南,……江水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1986年,岳阳市开展文物普查,在城陵矶电厂、纸厂一带靠近江边的矶头上,发现殷商时代的城市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在今岳阳城区先后筑有东、西麋城。

三国时期,吴国以今岳阳城为军事重镇,与蜀、魏相对抗,建安20年(215),吴王孙权遣鲁肃率万人屯巴丘,建阅兵台(今岳阳楼前身),训练水兵。建巴丘城以屯驻军队。

南北朝时,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筑巴陵郡城,岳阳城有较大发展。

宋庆历四年(1044),滕子京嫡守巴陵郡。庆历五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庆历六年,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岳阳楼与岳阳城自始名闻天下。

明洪武四年(1371),岳阳城因旧址增筑,府城周长1498丈(计7华里),城墙高3.6丈。城门有5座,东为朝阳门,西为岳阳门,还有迎薰门、拱极门、水西门。城区街道布局分东西南北四 隅、十三街、二十坊。清康熙八年(1669),修城垣,重建4座城楼,东称迎晖楼,南为迎薰楼,北称迎恩楼,西为岳阳楼,规模较大,具有完整的城廊建筑体系。清光绪年间废坊设街,县城内有二十三街、三十六巷。光绪二十八年(1902),巴陵知县倡议捐资,疏通阴沟,修筑南正街。

岳阳地处军事要塞,历史上战火不息,城市屡遭破坏,至民国时期逐渐失去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民国12年,岳阳县政府以财政入不敷出为由,折城墙卖砖。古城墙除岳阳楼与半边街尚存少许外,余皆被折毁。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岳阳7年,烧杀劫掠,城池被严重破坏。抗战结束后,岳阳县政府为恢复城区建设,成立街道修筑委员会,制定营建计划,但限于人、财、物力及反内战,除对城区主要街道进行整修外,其它公用设施一无所成。至解放前夕,岳阳城区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在今京广铁路以西老城区,人口仅2.06万人。房屋2750栋、14.2万平方米,且多为2层以下砖木建筑和木构架棚房。道路以泥结碎石路为主,公厕4处,无正规排水设施,路灯11盏,昏暗,且时停时开,居民大都使用植物油灯和煤油灯。木轮板车、人力车、马车、轿子为客货运输工具。居民饮用水靠挑运湖水,少数汲饮井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阳城乡建设取得较大发展。至70年代,岳阳新城区初见端倪。但由于从岳阳的历史、地域等特点出发,城市建设特色不明显,发展思路不清晰,加之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名胜古迹破坏严重,市政建设积欠过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岳阳城乡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岳阳被国务院批准为风景旅游城市,1985年被定为湖南对外经济开放城市。1988年,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国家第二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城市建设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开放兴市,制定 “三地一口一中心”“三地一口一中心”即以石化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南对外开放口岸,长江中游经济贸易中心。的规划目标,大力实施城区“东移北靠”的发展战略,城区面积迅速扩展,构成一城四镇的带状组团式格局,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市政设施日臻完善。同时,城镇体系逐渐沿京广线、107国道、黄金水道向两侧扩散,初步形成以市区为核心、县城为主体、建制镇为骨干的网络式多层次城镇体系。

1992年,岳阳被国务院批准为长江沿江对外开放城市,1994年,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岳阳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以“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美化城市环境”为指导,“突出修路、重点绿化、加速配套、强化管理”,掀起一场大规模、快速度、高质量的建设高潮。火车站、汽车客运站、城陵矶外贸码头2个5000吨级泊位、岳阳千吨级码头、金鹗中路、琵琶王立交桥、望月路、北环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至1999年,岳阳已由滨湖小镇发展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城镇化水平29.24%,建成区面积达到5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共有道路72条,总长88.7公里,道路总面积188.6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7.8平方米;城区共有桥梁26座,其中立交桥4座;路灯4709盏,线路总长350公里;中心城区绿地总面积999.962公倾,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 30.1%,绿化覆盖率32.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3平方米;城区公汽总公司共有营运车辆590台,营运线路38条,线路总长417.8公里,有出租车公司12家,各种出租车1286台;城区年售水量5226万立方米,供水干管共长218公里,形成城区2个水厂、多个单位自备水厂、多种水源、环状管网供水的格局;建成了城区四大排水系统,启动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下水管道共72条,总长88公里。年供应液化气4.5万吨,液化气普及率87.5%。 5000多户居民安装了庭院供气管道;城区环卫设施和卫生保洁得到了很大发展,年生活垃圾清运总量15.5万吨,建有密闭式集装箱垃圾站14个,垃圾中转站30座;城区房屋建筑面积达149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96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13.2平方米。全市共有建筑设计院、所、室35家,从业人员 1488人;有建筑施工企业279家,从业人员7.4万人;城区有房地产开发企业133家,从业人员4000多人。自1987年后,岳阳市连续12年获全省文明卫生竞赛第一名,蝉联湖南省爱卫创建“九连冠”,3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卫生城市。1995年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称号,1999年获 “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在建设岳阳市区的同时,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建设小城镇的热情高涨,小城镇增多,规模扩大,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和独特的发展趋势,小城镇的自身结构由单一性向多层次发展。 1987年,全市有县属建制镇5个,至1985年,增至43个。1999年,全市有建制镇90个(不含城关镇)。小城镇由传统的街道型向现代化的都市型转变,功能由单纯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向农、工、贸、文化、娱乐、旅游等综合性开发发展,经济结构由单一的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向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转变,人员由单纯的非农业人口向着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并存的格局转变,成为农村剩余劳力大转移的重要阵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