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城市路灯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0 12:00

明、清时期,岳阳城区街道和铺屋多以菜油、桐油、茶油灯及蜡烛灯笼作照明用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岳阳开埠设关后,煤油价格低廉、亮度大,很快输入内地。美国美孚公司鹰牌、德士古幸福牌,英国亚细亚铁锚牌煤油(时称洋油)充斥岳阳城乡,灯具也从外国进口,有玻璃罩灯、斗篷灯、煤气灯等。

民国3年,东海电灯公司发电,供竹荫街、南正街、天岳山、梅溪桥一带较大店铺和殷实人家用电,用电时间限于每日17时至次日凌晨1时。27年11月,岳阳沦陷,东海电灯公司发电房被破坏。1949年 1月,东海电灯公司发电房修复并恢复供电,全城路灯共11盏,为小功率白炽灯泡,光色昏暗,仅见人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阳县政府开始恢复电力生产。1953年,成立地方国营发电厂,供应城区照明用电,电灯用户千余户,路灯百余盏。1954年,211工厂(今3517工厂)对城区供电。城区 9900户居民约有50%用电灯。商业繁华的南正街、竹荫街、街河口、天岳山、塔前街、先锋路等地,路灯改装100瓦白炽灯,小街小巷为鸭咀式路灯。 1964年,岳阳县城关镇路灯管理委员会负责路灯安装和维修,第二代光源汞灯开始采用。1965年,路灯线路东面从观音阁延伸至东茅岭市一医院前,后延至五里牌广场,南面从道口延伸至火车站,线路全长5.5公里,装设路灯48盏。是年春节前,竹荫街、南正街、洞庭北路至岳阳楼的路灯全部改装为汞灯,城区路灯初具网状。1966~1973年,共完成5处路灯线路架设,即梅溪桥洞口至螺丝港、岳阳楼至北门、市黄麻纺织厂至东风湖一带、先锋路至南津港、青年路至金鹗山,共增设线路11公里,安装路灯70盏,灯具由短臂灯更换为长臂灯。有街无灯、有巷无亮的现象不复存在。1976年,城市路灯建设与市政建设同步发展,1987年,城区居民年用电量263万度,人平332度。1990年,共架设线路106.114公里,其中敷设电缆34公里,安装路灯1670盏,总功率达274605千瓦。光源发展为汞灯(1184盏)、钠灯(364盏)、白炽灯(203盏)等多种光源,第二代、第三代新光源占全市总灯数的87%。灯具种类发展为9种灯型,有庭院类灯具2种、功能型灯具3种、豪华装饰型灯具3种、高杆照明1种。巴陵大桥安装55组玉兰灯;巴陵西路、东茅岭大道分别安装双挑式和卫星组合式灯具;五里牌花坛安装新式的24火高杆灯1组;岳阳楼前为龙宫式灯具;巴陵大桥桥西喷泉花坛为红绿色水下蘑菇霓虹灯;庙前街为六角亭式仿古灯。还集资建成洞庭苎麻纺织厂(以下简称洞纺)、青年堤、城陵矶等线路,安装路灯。1990~1996年,增加线路5.47万米、路灯1124盏,新立高杆灯27盏,更换灯泡8282盏,完成巴陵中路、火车站、金鹗路、沿湖路、南湖龙舟赛场、桂花园路等路段的路灯建设任务。1997年,增立灯杆18 基,增加路灯18盏。1998年,完成南湖大道106基1060盏华灯改造,结束岳阳市无华灯的历史;安装竹荫街34基102盏不锈钢灯,完成东环路、巴陵东路(立交桥至王家河段)108基216盏路灯的建设任务。1999年,完成琵琶王立交桥、南湖广场、东茅岭街心花园、金鹗东路、桥西、城陵矶14基高杆灯的安装及税务局球场、公用事业局庭院、市人大庭院路灯建设及东环南路路灯续建、工农路路灯改建工程等。至年底,全市中心城区共有路灯4709盏,线路长度350公里,高杆灯41基。云溪区有路灯111盏,线路长度3838米;君山区有路灯372盏,线路长度88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