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一节建筑施工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一、工艺

基础 50年代前,基础施工一般在定点放样后,开挖基槽,采用三合土垫层重锤夯实。对土质松软无法清底者,采用松木排桩加三合土垫层,然后成墙。60年代,代之而起的是片石条形基础、毛石混泥土基础、钢筋砖带基础(后停止使用)、混凝土灌注桩基础。70年代后,各种打桩机械不断发展,产生了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汽压振动桩、爆破桩、沉井桩等,在施工时根据不同地质情况,作出不同处理。90年代后,高层和框架结构基础多采用大孔径桩,为人工挖孔,钢筋混凝土现浇。承载力的检测由岩土物理性能指标与载荷板原位测试相结合,进一步验证地基承载力。

墙体  先秦为土筑墙,称板筑工艺、干打垒。秦以后,烧制的青砖开始出现。砖墙逐渐取代土筑墙。官府衙门、公共建筑、富豪官绅宅第多用青砖,贫民之家仅用少量青砖砌在墙体下部,墙的上部仍用土砖。青砖有“3、6、9”(3寸厚、6寸宽、9寸长)和“2、4、8”(2寸厚、4寸宽、8寸长)两种,砖体分为半砖墙、一砖墙、二砖墙等数种(指墙体厚度)。平江、岳阳、临湘县的山区盛产木材,建房时有用圆木做成屋架、以木板镶嵌为墙。华容、湘阴湖区用圆木、楠竹做成屋架,以芦杆等编织为墙,芦杆墙上再抹一层泥浆。农村贫困户使用土筑墙。50年代中期,境内始用煤烧制粘土红砖,红砖逐渐取代青砖成为主要的墙体材料。60年代中后期,工业建筑用粘土砖做围护墙。1980年,高层建筑出现空心混凝土块做围护墙,还出现大板、大模墙体结构。90年代,留置大马牙槎,提高梁柱连结效果。微沫剂的运用以提高砂浆和易性。窗间垛不准留架眼,不允许有通缝。

屋面 民国时期,民间住宅建筑一般为前四后六的双坡屋面,木基层小青瓦,五六分出水,悬山出檐。50年代出现平瓦屋面,双坡平分。农村的房屋有单坡、四坡等多种屋面形式。城市住宅为山墙搁檩或木屋架。楼、台、亭、阁为古式琉璃瓦屋面。60年代,工业建筑由木屋架发展为钢屋架。硬山墙搁檩仍用于住宅建筑。屋面覆盖,除少数流传下来的青瓦外,大都是平瓦屋面。仓库、车间、货棚、集贸市场等有的为平顶屋面,盖预制板或水泥瓦、石棉瓦、菱苦土瓦、玻璃瓦。大型工业厂房为现浇混凝土屋面。70年代后期,城市房屋屋面构造普遍采用平顶屋面,卷材防水和刚性防水取代了双坡屋面排水。80年代,出现花园式屋面、蓄水屋面,屋顶功能向综合利用、美化环境的方向发展。90年代,广泛采用PVC防水材料多层防水屋面的设计与施工。

装饰 在古建筑中,装饰工艺用于内外檐,如梁枋、楣柱头、撑拱、门窗扇、天花板、栏杆等。50~60年代,民用建筑外墙白、灰、蓝色居多,清水墙普及,重适用,轻装饰。60年代末,部分建筑在正立面墙体、平台、栏杆、门柱等使用水刷石。内装饰一般为麻刀灰打底,盖纸筋白灰。地面除宾馆、礼堂采用带色水磨石外,一般为普通水泥地面。 70~80年代,岳阳宾馆、商厦增多,装饰工艺发展较快,室外装饰有水刷石、剁斧石、干粘石、马赛克、墙面砖、喷塑弹涂和大理石镶面。内装饰运用各种颜色涂料、钙塑板、纸板、石膏板、塑料贴墙纸、玻璃纤维布及各种耐擦的有机和无机涂料。门窗装修由木制门窗发展为钢制门窗、铝合金门窗、卷闸门、夹板门等。地面工艺有彩色水磨石地面、镶铺地面、粘贴地面、木板拼装地面及各种地面涂料。油漆工艺由单调的红、绿、蓝,发展为多样色彩,还采用衬模正反雕花工艺,饰制各种花纹图案,别具特色。90年代,地面与墙面运用大块板磨光面砖,高级进口木地板,铝合金代替木制品。不少建筑墙面装饰为玻璃幕墙。室内安装多品种多花样的电气照明。1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其装饰费一般1~2万元,多的数万元、10多万元。

二、设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建筑设备极其简陋,木工工具主要是斧、锯、刨、凿、墨斗、尺,泥工工具主要有罗盘(定向用)、砌刀、角尺、灰抹子、耙(和灰用)、铲(搅拌用)等。50年代初期仍是手工操作,设备简陋。1958年,开始使用电锯刹树裁料,泥木工改革推行一系列简易生产工具,如抹灰板、抹灰槽、铺灰器、推角器、皮数杆、打眼机、刹榫机、压刨机、平板刨等。平江县建筑工程队自行设计制造“巴杆吊”代替传统手拉肩扛的屋架安装,吊装高度约7米,吊装重量约400公斤。这项工具在乡镇建筑企业中仍为木工吊装常用工具。1958年,全市县以上建筑企业共有机械设备总功率161千瓦,人均装备率0.1千瓦,固定资产2万元。

60~70年代初期,建筑企业开展“双革四新” 活动“双革四新”活动指(技术革命、技术革新,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机具)。仿制和购置各种工具,如卷扬机、悬臂吊、门式吊、和灰机、洗灰机、拉丝机、手推翻斗车及翻模工具等。1970年,机械设备总功率增至281千瓦,人均装备率0.3千瓦,固定资产6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筑企业引进技术资料和图纸,自行设计制造塔式吊、龙门吊、电动弹涂机、张拉机等,还添置各种类型的搅拌机、磨石机、钢筋切割机、钢筋弯曲机、汽车、万能试压机等生产和试验设备。1980年,县以上建筑企业机械设备总功率达2576千瓦,人均装备率0.9千瓦,固定资产308万元。

80年代,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机械设备大量增加。至1990年,全市建筑安装(以下简称建安)企业共有机械设备4341台(件),总功率37357千瓦,其中施工机械设备功率30783千瓦,技术装备率人均1456元,动力装备率2.5千瓦,固定资产4935万元,净值3122万元。

1998年,全市建安企业共有大型机械设备4465台(件),其中完好的4353台(件),各类机械设备总功率316125千瓦,技术装备率人均7800元,动力装备率4.5千瓦/人,累计固定资产202344万元,净值79031万元。

1999年,全市建筑业技术装备系统内企业机械设备28765台,各类机械设备总功率275508千瓦,技术装备率人均6405.2元,动力装备率人均5.3千瓦。其中国有全民施工企业机械设备215 台,机械设备总功率3802千瓦,技术装备率人均9943.6元,动力装备率人均1.8千瓦;城镇集体施工企业机械设备28550台,机械设备总功率 271706千瓦,技术装备率人均6258.2元,动力装备率人均5.5千瓦。系统外企业机械设备5116台,各类机械设备总功率115962千瓦,技术装备率人均10302.4元,动力装备率人均6.2千瓦。其中国有企业机械设备595台,机械设备总功率7042千瓦,技术装备率人均3408.6元,动力装备率人均3.3千瓦;城镇企业机械设备4521台,机械设备总功率108920千瓦,技术装备率人均11187.5元,动力装备率人均6.5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