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结构及行业分布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1 12:00

清末民国时期,岳阳城区商业均属私营经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岳州开关后,美、英等外国资本渗入,始有外资成分。

清光绪后期到民国初年,岳州商业兴旺,牙行发展较多,先后建有粮食、棉花、生猪、茶叶、土布、土果山货、煤炭、油、竹木行等。商户亦增多,一批资金雄厚的大户,分布在绸布、百货、中药、南货、金银首饰、酱园、盐业、书纸、钱庄、竹木等行业。民国18年,岳阳城区共有商店879家,从业人员3820人,资金786409元。其中服饰品类83家,499 人;食品类48家,2084人;日用品类162家,583人;其他商业586家,654人。27年岳阳沦陷,日商取代英、美等外商开办洋行。首先开业的湖南洋行,独家收购茶叶、光洋,以后陆续开业的德岛、兴亚、三浦、永户、东亚、中村、三六、东京、米米屋等,经营百货、绸缎、布匹、煤油、香烟、火柴、南货、海味、红白糖等商品,另有未来钟表及大冢照像馆。日商垄断了岳阳城区的主要市场,国内商人只能在城区销售蔬菜、猪、牛、禽、蛋等土产品。

抗日战争胜利后,岳阳城区商业复苏,国民政府指使成立商会,并按行业成立绸布、百货、南货、银楼、国药、盐业、陶瓷、文具、牙行、旅栈、筵席、屠业、渔业、缝纫、理发、米酒、陆杂、木器等同业公会。到1949年,城区有21个行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阳城区商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经营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日益增多。

1950年,为恢复商业,活跃市场,在建立国营贸易公司的同时,建立岳阳县城厢区工商联筹委会,重新组建绸布、南货油盐、百货、香烟、陆杂、中西药、山货、陶瓷、文具、印刷、柴炭、屠业、鸡鸭鱼、茶楼酒馆、旅栈、理发、浴室、牙行转运、行商、照像、镶牙、香纸、鞭炮、碾米榨油、五金修理、豆作、缝纫、铁作、估衣麻袋等34个行业的同业公会。1955 年,城厢镇共有私营商业1239户,从业人员1877人,其中雇用职工212人,分布在14个行业。国营和供销社商业则组建粮食、花纱布、煤建、食品、油脂、石油、医药、酒类专卖等8个公司及消费合作社等机构。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全部完成,形成国营商业为主体的市场格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公私合营进一步转为国营,市场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国营和供销社占主导地位,这种状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三多一少”的体制迅速形成,商业经济结构由单一经济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以国有商业为主体,集体、私营、个体、外资企业等五种经济并存的格局,岳阳市区商业形成12大系统,40个行业,145个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