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境内盛产粮、棉、油、猪、鱼、禽、蛋、茶叶、药材等农副土特产品,但是,历代封建王朝政府贱商,民众“务本者多,逐末者少”,商品交换不甚活跃。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岳州开关后,洋货内销,农副土特产品外运,商品交换日趋活跃,各县县城成为商品交换中心,县城市场逐步繁荣。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平江县城私商发展到900多家。清末,华容县城“五城”(五门街市)、“六帮”(江西、江苏、湖北、长郡、宝庆、巴陵来华容的行商坐贾,成立同乡会馆,形成行业帮口)甚为活跃。民国元年,县城较有名气的商户有数十家。25年,县城商户1264户,从业人员8659人,全年贸易总额150万元法币。至32年 3月华容县城沦陷前,县城商业空前繁荣。民国8年,据《湖南实业杂志》载:“平江县城商店不下千余家,贸易尚称发达。”民国18年,湘阴县有商户1428 家,大部分集中于县城,较有名气的商户167家,另有饮食、旅栈、理发、照像业数十家。临湘县共有贸易行业24个,商户1099家,从业人员2528人, 资本43.4万元。商户大部分集中于县城。抗日战争期间,各县先后沦陷,县城遭日军严重破坏。大部分房屋被炸毁,商业设施破坏殆尽,商人及大部分居民被迫外逃。日军占领县城后,日商在县城开设洋行,进行掠夺性经营。县城市场沦为殖民地市场。由于日军的破坏,日商的掠夺,华容县商业损失法币36.5亿元,湘阴县损失19.9亿元,临湘县损失27.27亿元。34年8月抗战胜利后,商户逐渐返回县城重操旧业,商业有所恢复。不久,国民党发动内战,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暴涨,加之水旱灾害连年,农业歉收,民不聊生,县城市场复趋萧条冷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批国营商业企业逐渐在县城建立。人民政府制订一系列政策保护和发展私营商业。1950年冬,中共中央制订“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方针,各县政府合理调整公私关系、工商关系,鼓励私资投入经营活动,调整商品批零差价,国营商业、银行、税务等部门在商品货源、贷款、税收等方面给私商以照顾,县城市场日趋繁荣。解放前夕,平江县城仅有商店428家,小商贩200户;1950年,增至567家,小商贩达380户。华容县城的私商达476户,较上年8月增加 152户。1951年县城成立生猪、鲜蛋等联营处29个,运销生猪、鲜蛋等农副土特产品至汉口、长沙、广州,换回工业品,城乡物资交流畅通,市场活跃。湘阴县城1950年私商增至469家,从业1095人,全年营业总额124万元。195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各县城关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导、集体商业、公私合营商业和少数小商贩并存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对私改造完成后,县城零售网点有所减少,但零售门店规模扩大,从业人员并未减少。粮食、生猪、水产、禽、蛋、蔬菜及日用工业品货源充足,市场物价平稳,交换活跃,群众购买方便。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片面强调公有制经济, 将集体商业、公私合营商业、小商贩一律并入国营商业;撤并网点,裁减人员,关闭集贸市场,取缔私人交易。1959~1961年,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加上浮夸风、瞎指挥,导致农业连年减产,粮食、生猪、家禽、水产、蔬菜产量大幅度下降,市场商品奇缺,糖、酒、副食、肉、鱼、禽、蛋等商品都实行高价供应,供求矛盾突出,县城市场出现冷落局面。1962年,各县贯彻党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加上农业生产形势好转,县城市场复苏,商品供求矛盾缓和,市场物价下降,又呈现出繁荣局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左”倾思潮泛滥,复苏未久的县城市场再次罹难。一些商店招牌被视为“四旧”被砸,一些商品因其商标、图案有“四旧”的内容被封被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被视为资本主义,正确的管理制度成了“管、卡、压”,合理的利润成了“利润挂帅”。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再次关闭、取缔,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再次撤并,未撤并的推行国营商业的管理办法,人、财、物权集中在归口的国营商业。饮食业的名菜、名点,服务业中的艺术照、烫理、修脚等项目,被斥为“为资产阶级少数人服务”。农村“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社员家庭副业,上市农副产品品种减少,加上县城人口增加,生猪、禽、蛋、水产上调任务逐年加大,食糖、糕点、香烟、生猪、禽、蛋长期供不应求,实行凭证(票)限量供应,群众购买食品常常排长队,买东西难、住店难、吃饭难、理发难、洗澡难等问题日渐严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农村到城市广泛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商业系统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形式、少环节的社会主义流通体制,各县(市)城关市场发生显著变化。一是商业网点显著增多。政府鼓励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各县(市)城关地区私营、个体经商户大批涌现。一些部门、单位为解决业务经费,改善干部、职工福利,安置待业人员,亦新辟网点,经营商业、饮食、服务业。国营、供销合作商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新增不少网点。1976年,临湘县长安镇国营、供销社门店仅46个,平均每千人仅有商业网点1.92 个。1989年,各种经济成分的网点增至1715个,平均每千人有商业网点40.3个。1976年,湘阴县城商业网点不足百个,1985年增至3838 个。其他县城商业服务网点亦增加数千个,网点扩展到各个角落。二是商品空前丰富。各县(市)城关市场上的商品不仅数量大,而且花色品种繁多。三是国营商业发生较大变化。随着私营、个体商户大批涌现,国营商业营业额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84年后,部分国营蔬菜公司停止经营鲜菜,部分国营肉食水产公司,对禽、蛋、水产的经营,仅完成上调任务,不再经营零售业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国营专业公司实施一业为主、多业经营。划小核算单位, 实行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形式。国营商业在掌握货源、保证供应、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等方面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但同时又以同其他所有制商业平等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