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清末,商店大都经营日用品类。民国时期,境内有绸缎布匹业、衣庄业、成衣业、靴鞋业、帽业、京广洋货业、五金业、铜器业、银楼首饰业、钟表业、纸行业、笔墨业、眼镜业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营商业、供销社商业兴起,日用工业品经营由自由购销到逐步归口经营。1957年,从省到县正式形成百货、文化用品、纺织品、针棉织品、五金、交通电工器材、化工原料经营网络,实行计划管理,归口经营。1983年,境内划分一、二商业局,明确一商业局系统主管上述各类工业品的经营。

80年代,随着“三多一少”流通格局的形成,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时期的归口管理,日用工业品行业的划分逐步失去作用,城乡商品交流逐步融入大流通网络,国有商业的专业公司也以市场为导向,转向多功能、综合型、跨行业经营,多年形成的日用工业品专业管理体制宣告解体。

90年代,境内日用工业品经营格局彻底改变。 90年代初,国有商业、供销社商业经营规模迅速扩张,盛极一时,但管理体制、经营方式仍沿袭计划经济模式,明显滞后。1990~1994年,市区先后有商业大厦、百货大楼、九州大厦、九龙商厦、一百大厦等5座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商业楼(厦)竣工开业。至1994年,市一商业局下辖市直企业 11家,职工5894人,营业面积12.8万平方米,年销售额53638万元,为市区最大的商业群体。

1994年,市一商业局成建制转体为市一商集团总公司,各县(市)商业局相继转体为商业总公司,其行业管理职能进一步弱化。随后,国有商业大力推行股份制、国有民营、租赁经营、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的改革,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主渠道”作用丧失,基本退出日用工业品经营。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商品流通规模迅速扩大,市场份额逐年增长,初步形成以个体私营商业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流通新格局。199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7亿元,公有制商业仅占16.4%,个体私营商业占 83.6%

日用工业品的经营形式呈现多元化,代理制、配送制等流通方式出现,零售商业从单一的百货商店向超市、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多种业态发展。经营品类进一步丰富,家用电脑、通讯器材等经营品类应运而生,蓬勃发展。1999年,有商品贸易业法人单位64个,其中批发业40个,综合商场6个,超级市场2个,专业(专卖)商店12个,其他经营业4个,年销售总额3263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