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购进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境外采购    岳州开埠前,境内以土纺土织为主,私商从平江、湘阴、岳阳等县收购土纱、土布,就地销售或外运。开埠后,洋纱、洋布、绸缎等舶来纺织品销路大开。民国初年,平江县城关义元贞商号经营日本产立马牌棉纱,从汉口进货,每次不下百件。民国6年,粤汉铁路长武段通车后,境内殷实商户外出采购纺织品的地点增多。岳阳县南正街戴豫康绸布店除派专人去武汉、长沙采购外,还派人采购苏杭绸缎、山东纾纺、浏阳夏布。抗日战争时期,岳阳、临湘2县沦陷区的私营布商被迫向日商洋行进货,临战区湘阴、平江、华容3县的私营布店从长沙、汉口及邻近县零售进货。日本投降后,各县布商多就近从长沙、汉口进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县贸易公司、百货公司均兼营纺织品。1953~1955年,设立花纱布公司(1956年改称纺织品公司)。此后各县纺织品公司批发企业自外埠进货,分为上级公司调拨和计划外采购两种方式。同时,供销社系统由供销经理部采购市外少量商品。1950~1984年,各县货源大部分由长沙纺织品站供应。为减少商品的迂回运输,岳阳、华容、临湘3县城乡所需商品,由湖南省纺织品公司划拨指标,从武汉纺织品站(中南批发站)调入。1954年,国家对棉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计划分配调拨后,商业系统计划外采购基本停顿,进货比重很小。1971年为4.7%,1972年为0.3%,1979年为2%。

1979年9月,商业部发出通知,允许三级批发企业到经济区外其他二级站采购,市场趋向活跃。1982年,计划外进货比重达20%,1983年12月,国家宣布临时免收布票后,实行指导性计划为主,系统内计划调拨比重逐步下降。1985年取消布票后,纺织品自由采购,系统内计划调拨降至5%左右,省外调入数量增加。90年代,纺织品市场需求增长迅猛, 特别是品牌服装、针棉织品需求量大,基本依靠境外调入。省内采购以长沙、株洲为主,中、高档纺织类商品主要从广州、上海等地采购。国内外知名品牌服装、针棉织品多以连锁店、专卖店等形式进入境内市场。

地方产品收购    境内土布生产及收购历史悠久。清末,平江、湘阴、岳阳3县布商每年收购土布200余万匹。民国12~13年,平江县13家纱袜厂生产的大批纱袜,由当地布商收购后, 销往湖北省通城和江西省修水等地。抗日战争时期,洋纱、洋布进口中断,土布生产又有发展,仅平江县收购地产土布的私商由5家增至30家,日收购3000余匹。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内战和水旱灾害的影响,纺织品市场萧条,土纱、土布收购甚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允许国营商业适当收购土纺土织产品。1951年,各县国营商业共收购地方白大布176.8万匹、青大布15.3万匹、土纱3.5万担。1954年实行棉花、棉布统购统销后,对专业土织作坊和手工业者,继续由国营商业、供销社配给棉纱,统一收购产品或加工订货。至1958年,土纺土织收购停止。

1959~1985年,境内陆续有16家纺织厂建成投产,国营商业部门收购地方纺织品的品种和数量逐渐增多。收购金额由1970年的116.5万元增至1980年1387万元。1981年后,纺织品市场逐步放开,工业扩大自销,商业实行选购,社会商业多渠道进货,国营商业收购地产品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