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石油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1 12:00

一、调入(购进)

清同治十三年(1874),石油进入境内市场。光绪三十三年(1907)美商,先后在城陵矶、平江县城关、湘阴县槽溪港建立储油池和经销处,随后英商进入。民国18年,上海商人成立光华煤油公司,在岳阳县城关街河口设立升昌煤油经销处。光绪三十六年(1900)至民国22年,岳州口岸共进口煤油38780497万加仑,价值折银996.039万关平两,占进口总值的14.84%。23年,进口煤油9万箱,价值40万元。27年,日军入侵,美英商油源中断,由日商供应少量煤油。34年后,美英油商重新垄断市场,国民政府对石油实行管制。

1951年2月,中国石油公司接管国民政府及外商在岳阳的石油财产和经营业务。1952年10月,长沙石油分公司在岳阳设立办事处,负责部分地区石油经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岳阳石油大部分依靠进口计划分配,同时,由上海、天津、旅大、锦州等地调进部分补充。1953~1957年,调进1.01万吨,其中进口油占64%。1958~1962年调进 3.6万吨,其中进口油占52%。1964年,国内石油业发展迅速,进口油比例下降。1965年停止进口石油,石油主要从茂名调入。70年代主要从长炼, 湖北省青山、荆门炼油厂、北京市东方红炼油厂,山东省胜利炼油厂调入。1971~1988年,所需油料由长炼提供50%,湖北省青山和荆门炼油厂提供 50%。1988年后,所需油料由青山、鄂城、九江、南京等炼油厂供应。

1985年2月,岳阳石油站及其所属县(市)公司由商业部门划归中国石化湖南省石油公司统一管理。同年,国家允许计划外购进。至1990年,岳阳石油除计划内调入各类油料32.734万吨外,采购计划外油料16.9万吨,收购再生产加工润滑油0.29万吨,收购槽车余油0.2万吨。

1992年,石油事业蓬勃发展,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岳阳石油调入购进除主渠道石油公司外,行政、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私营业主也从事部分调入购进,油源扩大到全国各地。1991~1999年,共调入购进石油122.427万吨。

二、调拨(销售)

1949年7月前,石油由外商垄断,主要供应民用煤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石油经营公私并存。50年代,国家对石油经营实行统购统销政策。1952年10月,岳阳石油办事处(站)供应岳阳、临湘 2县和湖北省监利县部分地区。1958年3月,供应范围增加湘阴县和湖北省监利县尺八、白螺两区。1961年陆续扩大到君山、黄盖湖、钱粮湖及建新农场。至1988年,岳阳石油站(分公司)供应范围扩大到境内各县(市)、区、场及中央、省属驻岳厂矿企业。

为了拓展石油经营,1958年在城区观音阁建油库1座,容量2690立方米。1966年在七里山建油库1座,1970年竣工投产,接卸存储轻油(汽油、煤油和柴油)容量9300立方米;观音阁油库改为接卸存储重油库(润滑油和润滑脂)。此后,油库陆续扩建改造,总容量5.26万立方米,年吞吐量40万吨,居全省第二。

石油销售批零兼营。对用油单位,按照省计委确定的“保证重点,照顾一般,指标到户(到机),凭证供应,节约归己”的原则安排调拨销售。50年代重点供应水电、邮政、公安、消防、交通运输和群众生活用油。60~70年代,随着工业发展,严格按计划分配,指标到户,按季供应。80年代初,石油供应计划按机具、马力和作业任务核定数量包干。煤油供应历来是保证缺电区和无电区群众照明用油,同时也作为收购农副产品奖售物资。1964年后,开展石油计划外供应特需业务,60年代年均供应200吨,80年代年均供应1000吨。遇到特殊情况,对急需用油单位采取特别供应措施。石油销售执行国家统一定价,根据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和润滑脂五大类标准,按不同品种、规格、等级计价。50~70年代,国家多次调低价格。改革开放后,价格呈多样化。

80年代中期,石油计划资源逐步削减。1992 年石油市场放开,1995年取消计划资源,竞争加剧。岳阳石油公司发挥主渠道作用,全方位开拓经营,销售重心由重批发,轻零售,逐步向批发零售并重转移,1995~1999年,销售各类油料93.18万吨。销售网点23个,遍及城乡各地。1998年,湖南石油整体上划为中央直属企业,1999年实行重组改制,进一步推动了岳阳石油有序快速发展。1998年石油公司销售19.15万吨,1999年销售25.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