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血吸虫病防治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0 12:00

一、流行病学研究

民国时期,因偶然发现的病例,少数中外学者来境内作病情调查,有发现钉螺和血吸虫病人的报道。

1950年3月,省政府派出医务人员来境内疫区开展调查研究。在对81人粪检中发现有血吸虫卵者11人,感染率13.58%。次年,在岳阳县沿湖一带采用大便一次沉渣镜检,查出感染率高者为延寿寺区(50%),其次为冷水铺(49.1%),再次为河西陈家沟子(47.7%),并发表《岳阳滨湖地带血吸虫病流行情况》报告。1956年,在前四年初查基础上普查,发现岳阳、华容、湘阴、临湘等县及国营农场共185个乡镇(分场)、1397个村流行血吸虫病,患病人数29万人。1962年,省寄生虫防治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寄研所)对岳阳、临湘发病成因进行调查后,总结出易感染季节为每年洪水涨退期;易感染方式为感染季节接触疫水;易感染地点为人畜常到的港湾码头、近堤湖汊;易感染人群为儿童和初次下疫水者。并根据这一规律提出禁止到疫区游泳戏水、打湖草、捕散子鱼、敞放耕牛及强化扑灭钉螺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经组织实施效果良好。全境急性发病患者由1964年的3741人,下降到1999年的74人。

1997年,省寄研所接转课题26项(其中TDR 2项、WPRO 1项、JRMC 10项、IFS 1项、“九五”攻关课题1项、“总理基金”2项、省科委2项、省卫生厅7项)均完成年度计划,有3项成果通过国家级鉴定。左家铮为主的生态工程技术控制湖区血吸虫病研究项目达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国际先进水平;卓尚炯为主的洲垸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流行规律及优化防治对策研究,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该所与中国寄生虫病研究所共同研制的口服预防血吸虫病药物研究,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1999年,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感染免疫特性的研究、三峡建坝后洞庭湖区水位和泥沙变化与血吸虫病传播关系的研究2个项目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钉螺生态学研究

经多次调查显示,洞庭湖区垸内外钉螺分布面积约18.6万公顷。其中垸内7.9万公顷,垸外10.7万公顷。为探明其分布规律,做好灭螺工作,科研人员对钉螺生态环境展开研究。突出成果有:钉螺分布与水淹期关系的调查;钉螺分布与水位高程关系观察;钉螺生态习性、湖洲植被、汛期变化与钉螺分布关系研究;肉眼识别阳性钉螺法研究;湖洲钉螺生态环境及灭螺方法研究等,均取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1996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次年,省、市寄生虫病和血吸虫病防治部门组织对南湖地区进行钉螺调查,发现1994年已达灭螺标准的水域湖滩郭镇乡段又有小面积钉螺孳生。1997年底,境内仍有钉螺面积70317万平方米,其中垸内有钉螺面积由1995年的8176万平方米上升到329217万平方米。186个乡镇(分场),1631个村的198万人仍生活在流行区内。全年人畜平均感染率分别为3.9%和3.58%。同期,为更好地遏制钉螺繁衍和对人类的危害,省寄研所先后完成的杀钉螺抗生素230的化学结构检测方法及生物效应研究、草洲矮围蓄水灭螺、东洞庭湖洲钉螺螺口动力学研究、春汛期湖洲水头施药灭螺法研究等科研课题,对境内消灭钉螺、消灭血吸虫病起了重要作用,对国内其他疫区极具指导意义。

三、灭螺方法研究

血防科技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围垦灭螺法、垦植灭螺法、堵汊灭螺法、草洲矮围蓄水灭螺法、药物杀灭钉螺、春季水淹钉螺等一系列灭螺方法。与此同时,还进行洞庭湖滩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矮埂保水养蚌育珠灭螺研究;江湖洲滩血吸虫病易感地带划级标准的探讨及灭螺后有面积演变分析及其消灭残螺的研究。

经多年探索和不断总结经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防治、综合治理”,在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配合下,对易感地带修矮埂高网蓄水养鱼灭螺14处62480亩,既灭了螺,又发展了养殖业;改造外湖进水带螺涵闸22座(全市共70座),杜绝病源蔓延;修精养鱼池2.2万公顷,消灭钉螺面积357公顷:兴林抑螺,对易感地带植树造林4809公顷,有效缩小了疫区面积;阻止人畜活动,改变钉螺孳生环境,降低钉螺密度;硬化沟渠,水泥块护坡45公里,使钉螺无藏匿之处,灭螺58公顷;用机耕代替牛耕,有效控制了感染途径。同期,开展药物灭螺、生物灭螺的科学研究成效亦相当突出。

四、诊断技术研究

对血吸虫病的诊断,50年代主要采用粪检、沉渣镜检技术。60年代初,一般采用一粪三检沉孵结合的方法,对严重疫区采取望(病人)、问(病情)、体(征)方法确诊病人。70年代,主要研究和推广直肠拖网、拉刮法、直肠活检及虫卵、尾蚴膜试验、间接血凝等免疫诊断技术。80年代后,研究和推广新技术和检疫工具。如电动、脚踏两用碎粪荡洗集卵机、YC型显微镜自动推片、血吸虫卵计算机自动识别系统、血吸虫病情资料统计分析通用软件、医学模式识别──血吸虫病肝硬化与门脉性肝硬化的鉴别、血吸虫病肝超声显像诊断分析、超声波多普勒测定晚期血吸虫病脾脏大小的研究、血吸虫病人肝血流图变化的研究等,有效地提高了工效和检出率。1988年,省寄研所朱祖林发明的蠕虫卵分离机获国家专利。

五、临床治疗、防制对策研究

50年代初期,对血吸虫病患者采用锑剂20日疗法(简称锑长疗);1957年开始,对晚期血吸虫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以中医为主治疗。60年代初,开始实施手术切脾治疗。70年代初,盲目推广湘阴洞庭围未经科学验证的草药牛奶浆草(代号702)治疗血吸虫病,未达到预期效果,遂停止使用。70年代中期,普遍使用硝硫氰胺(7505)治疗血吸虫病。80年代,硝硫氰胺逐步为口服吡喹酮(8440)所取代。

科技人员在多年临床治疗和防治对策研究中,取得一批获奖成果。突出的有:用硝硫氰胺治疗血吸虫病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岳阳市电子研究所与省寄研所合作研制的血吸虫病病情资料统计分析通用软件、预防医学信息管理系统两项成果,在国内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方面属首创。世界卫生组织举办的湖区血吸虫病数据处理学习班和日本、美国的预防医学专家来省寄研所访问多次,并观看该软件演示,对其给予了很好的评价。

90年代,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开展的茶皂素杀灭钉螺研究、87-11型杀螺药缓释剂研究、B超在日本血吸虫病情估计、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东方田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感染免疫特性的研究等,为临床治疗和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蔓延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