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查螺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1 12: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仅有少数学者对境内钉螺情况作过一些零星报道。1950年3月,湘雅医学院农村疾病防治委员会到岳阳县大桥湖、南津港等地调查后写出的《岳阳血吸虫病初步调查报告》载:“钉螺在调查地区每一港湾之中,在夏季水位上下地带之芦苇或丛草中均可寻获。其多者,每方尺竟可达40余只;少者则恒在2~3只至11~12只之间,经解剖 200只,其中5%有血吸虫幼虫之感染”。

1951年5月,陈祜鑫、谢麟阁对岳阳滨湖地带 7个地域进行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发表《岳阳滨湖地带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对钉螺分布密度,老螺、幼螺、雌螺感染率等作了详细介绍。湖南地方病防治实验委员会血吸虫病调查队在临湘县调查,发现芭蕉湖、松杨湖、三义湖湖畔和黄盖湖西岸、涓田湖北岸、道仁矶长江畔有大面积钉螺,每011平方米内最多可捕得253只。

1952年整修南洞庭湖时,湖南省血防所派员在湘阴县杨林寨、王家河一带湖洲调查,发现螺情严重。是年,疫区各县开始建立血防专业机构,陆续开展钉螺调查工作。1956年10月,疫区各县统一部署,组成以血防人员为主,有社会医务人员和社会青年参加共6000余人的查螺队伍,采取从垸内到垸外,由上游到下游,分区划片包干办法,历时3个多月,调查面积 264万多亩,查出有螺面积1375823亩,其中垸内205921亩,垸外1169902亩。初步摸清境内钉螺分布情况,为全面开展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至1958年,共查出有螺面积2274555亩,其中垸内880873亩,垸外1393682亩。此后,查螺工作形成制度,每年春秋两季查螺,按统一制定的表册登记统计,绘图建账。查螺方法一般采用系统抽样和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调查范围一般是冬季枯水位、夏季洪水位“两线”之间。1970年发现抗旱灌溉渠道有钉螺,以后查螺又增加查灌溉线,一般简称为查“三线”。

随着灭螺工作的开展,湖汊及垸内钉螺分布面积逐年缩减,钉螺分布密度显著下降,查螺难度更大,单纯依靠少数血防人员查螺已很难完成螺情监测任务。1970年起,疫区各县、场发动基层干部、乡村医生、妇女、青年等广大社会力量参加查螺,分地段包干查螺任务,血防专业队伍有重点进行复查。

1974年2月,岳阳地区革委会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血防办)与水利、湖洲、通等部门协作,组织50多人,由杨立华带队,左家铮、张谷虚、余诚、宋忠等老血防和水利技术人员为技术指导,组成湖洲螺情调查队,对境内湖洲、江滩进行全面调查。历时6个月,查螺4万多框,访问渔(樵)民及基层干部120多人,召开座谈会50多次,搜集分析近20年湖区气温、雨量、水位资料。将境内1540平方公里湖洲及水面逐块绘制地形、地貌及钉螺分布图。从海拔(黄海高程) 22米 高程算起,228处湖洲、江洲共1716373亩,其中江洲184398亩,湖洲1531975亩。江湖洲滩中有芦苇、莎草等植物覆盖的1666633亩, 占总面积的97.1%。228处江(湖)洲中136处有钉螺分布,共1363336亩,占江(湖)洲面积的79.43%。通过调查,掌握了消灭江(湖)洲滩钉螺的第一手螺情资料。此后,查螺工作主要是考核灭螺效果和对已灭螺疫区进行监测。查螺方法则以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为主。临湘县在基本消灭地区采用设假螺点方法考核查螺质量。防治人员还通过新感染病人找源头而发现新螺点。1988年9月,汨罗市血防站从急性血吸虫病病人诊断追查到白水镇邓家坊村石坝溪发现钉螺,经调查有螺面积为157.3亩。查螺227框,有活螺框140框,拾活螺4315只,解剖后发现阳性螺76只,阳性率1.76%。在张家坝沟边 36棵树上,35棵树有螺,最多的一棵树上有204只。石坝溪地面高程海拔58~ 59米 ,属山丘型疫区。

1989年10月,华容县血防站发现有急性血吸虫病患者来自华容河流经的城关镇李家湖村,经追踪调查感染地点,新发现华容河钉螺面积1260亩,钉螺平均密度每框9.63只,阳性螺平均密度每框0.53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