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灭螺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1 12:00

一、围垦

洞庭湖区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利用荒洲垦植, 至宋代已较大规模地兴修堤垸,围垦荒洲。1951年5月,陈祜鑫等在临湘县盛塘横河口调查血吸虫病疫情时,首先发现并肯定围垦荒洲后改变了钉螺孳生环境, 起到了灭螺作用。8月,在湘阴县和丰垸调查,进一步印证了围垦灭螺效果。此后,疫区人民在有螺湖洲、湖汊外沿筑堤围垸或筑堤堵汊,使钉螺孳生地与堤外湖水隔绝,不受湖水涨落影响,在垸内或汊内高垦低蓄、垦区结合割草积肥、 翻耕种植、 整地土埋等生产措施, 改变钉螺孳生环境, 达到消灭钉螺目的。

1952年11月~1953年3月,省公安厅在湘阴县杨林寨湖、黄土、太合等废垸筑堤防洪新建杨林寨垸, 垦植洲滩477万亩, 全部为有螺面积。通过连年垦种,1956年调查,有螺面积仅存10亩。1954年,湖区遭受百年未有的洪灾,岳阳县大修水利,复修建设垸(广兴垸)。


70年代中期,岳阳县与汨罗县组织10万多劳力,围垦中洲湖有螺湖洲。

 

中洲移民新居。

1955年11月起,省公安厅劳改局在岳阳县茅司铺外洲围垦湖洲6万多亩,建成建新农场。

1958年冬,围垦灭螺形成高潮。临湘县出动 3.5万多劳力,与湖北省蒲圻县合堵黄盖湖,围垸面积4.8万亩,其中有螺面积33297亩。为了结合生产消灭垸内钉螺,提出“不开厢沟不种、土不耙细不种、不深耕不种、不验收合要求不种”的四种技术措施。中共湖南省委书记谭余保、湘潭地委书记周政视察现场后,在黄盖湖召开全省围垦灭螺现场会。与此同时, 岳阳县在湖洲筑堤3.7万多米,围堵面积16.05万亩,其中有螺面积12.13万多亩,建 君山农场;华容县组织18万余劳力围垦钱粮湖34万亩湖洲,建成钱粮湖农场;湘阴县组织15万劳力围垦汨罗江尾闾27万多亩,其中有螺面积20万亩,建成屈原农场。1970~1979年,疫区开展大规模外洲灭螺群众运动,除高围垸外,还采取矮围蓄水、火烧、不围垦种等方法处理外洲钉螺。华容县先后高围3 处、矮围18处。围垸后建团洲、新洲、江洲3个公社,完成土方2185万立方米,处理有螺面积108.8万亩次。岳阳县围垦麻塘外洲、大毛家湖、吉家湖3 处有螺面积3万亩。1975年11月~1976年,岳阳县与汨罗县共组织10万多劳力,围垦中洲湖11万多亩有螺湖洲。

1978年9月,湘阴县组织千名干部、10万劳力结合生产灭螺,筑堤围垦总面积25万亩,有螺面积13万亩的横岭湖,后终因湖水宣泄不畅,于1979年6月堤垸溃决后未再修复。

为配合围垦灭螺,自1974年起,国家先后拨给境内疫区各县血防部门各种大型灭螺机械及辆。1978年统计,有75型东方红拖拉机51台、红旗100型拖拉机6台、移山80型推土机7台、铲土机12 台、轮式拖拉机9台、手扶拖拉机27台、五铧犁38台、重型耙21台、机动喷务器118台、救护车10辆、卡车4辆以及配套的贮油罐、油车及修理器械共 376台(件),价值人民币200余万元。岳阳、华容、湘阴、汨罗、临湘五县成立机械灭螺站(队),1974年共有187人,1978年增至315人(其中国家工作人员39人)。1980年后,因不宜再进行大面积围垦湖洲,各县机械灭螺站(队)先后撤销,机械陆续移交农机部门和建筑部门。

二、围湖堵汊

1956年10月,由岳阳、临湘两县及省公安厅共同围垦芭蕉湖、永济废垸。

1959年冬,中共湘潭地委除害灭病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钱世益和云溪血防组全体人员深入松杨湖地区进行调查。1960年2月,《健康报》发表由钱世益署名的《综合利用湖汊发展生产,是消灭湖汊地区血吸虫病的主要途径》文章,接着《中华预防杂志》和《湖南卫生杂志》全文发表《综合利用湖汊发展生产,消灭血吸虫病的调查报告》,引起地委、行署领导重视。 3~6月,湘潭地委血防办组织湖汊调查勘测小组,并从岳阳、湘阴两县抽调40余人组成工作组,对境内南起湘阴樟树港、北抵临湘黄盖湖的180余处大小湖汊进行查螺和勘测,逐个制订综合利用方案,写出《综合利用湖汊勘测调查报告》。

1964年冬,岳阳县出动7万多劳力围堵南津港、坪桥河;湘阴县组织5万多劳力围堵三汊港、洋杉湖、白泥湖;华容县组织万余人对三封乡境内湖汊进行治理。至1966年底,境内有螺湖汊围堵了60%。 1970年冬,出动35万劳力,围堵岳阳县麻塘、吉家湖、月形湖,临湘县中山湖,华容县新洲,汨罗县新塘湖等20多处有螺湖洲、湖汊。1971~1973 年,围垦汨罗县白塘湖(松柏垸),湘阴县及岳阳县分别对东湖、三汊港、洋杉湖、坪桥河、费家河等大湖汊灭螺工程进行扫尾配套和撇洪根治。到1975年,境内能堵口的有螺湖汊已全部围堵。围堵后经过高垦低蓄,建立渔场、水库,湖汊上游的田土,成为水旱无忧的良田、沃土和多种经营发展基地。

三、矮围

矮围原是湖区渔民利用季节性湖水涨落筑堤蓄水的一种捕鱼方式。一般堤高1~2米,可被洪水淹没而不影响蓄洪泄洪。1968年12月,岳阳贮木场在南津港口及湖滨修筑矮堤两处,蓄水范围2500亩,堤面高程28米,1969年蓄水贮木,年底放水清淤,发现有较好的灭螺效果。1970~1971年,华容县按等高定线、梯级蓄水的设计方案,在隆西外洲修筑拉练围等8个矮围,总面积32870亩。1971年8月开始蓄水,县血防站与省寄研所对拉练围8000亩蓄水区灭螺效果进行逐月观察,矮围内地面高程(吴淞基面)海拔26~28米,冬季水位26.5米,春季水位27.3米左右。蓄水后2个月,发现围内活螺密度开始下降,连续28个月蓄水后,经放水取样,水底已查不到活螺。对灭螺效果和机理,夏全斌等连续发表4份观察报告,引起国内外有关科研人员和专家重视并到现场考察,通过省级鉴定,在省内介绍推广。至 1975年,境内共完成矮围灭螺46处,围垸42.629万亩,其中有螺面积31.83万亩。矮围灭螺虽有一定效果,但由于面大分散,每当湖水下落时,群众掘堤放水取鱼与灭螺需连续蓄水时间要求发生矛盾,难以充分发挥其灭螺作用。1989年冬,湘阴县在青山乡杨么头外洲试行矮埂拦网常年蓄水养鱼灭螺,耗资少,收益大,灭螺效果显著,3000亩有螺易感地带,两年时间变成无螺区。矮埂高网作为处理易感地带钉螺主要措施之一在全省普遍推广后,1989~1995年,境内建矮埂高网蓄水养鱼灭螺工程14处,33.81公里,蓄水面积62480亩,灭螺面积27280亩。

四、不围垦种

湖区农民历来有趁秋季水落、春夏水涨的间歇时间,在外洲选择高程适当洲土翻耕种植一季春收粮、油作物的习惯,客观上收到降低钉螺密度的效果。后来将这种翻耕垦种形式作为垸外洲滩灭螺的方法之一。

1956年9~10月,岳阳县荣家湾、熊市等4 个乡农民577人,在河西福禄门一带有螺洲滩开荒7382亩,播种油菜结合灭螺。同年10~11月,岳阳县城关镇德胜农业社在放马洲有螺洲滩上翻耕100 余亩种植油菜。在铲草后7天,用双轮双铧犁翻耕,深度10厘米,翻土一次后,地表钉螺平均密度由每框45.6只降至0.7只,有螺框出现率由100%降至 46.7%;翻土二次后,地表钉螺平均密度由每框40只降至0.6只,有螺框出现率由100%降至23.3%。翻土次数越多,犁得越深,灭螺效果越显著。是年,岳阳县沿湖农民在苏堤垴、大毛家湖、破岚口、万石湖、广兴洲、麻塘等外洲开荒种植油菜2万多亩。湘阴、临湘、华容等县都有此作法。因垦植外洲开发利用效益好,嗣后形成年垦年种制度,境内每年不围垦种4~5万亩。

五、土埋

曾用于沟港地区灭螺。1955年冬~1956年春,华容县万庾区、鲇鱼须区、西来庵区等地结合疏通排灌系统,对垸内10条有螺沟渠采用土埋处理,总长约30公里,用2309个劳动日,挖土方23万立方米,灭螺效果达97.56%。

六、药物灭螺

1956年,湖南省血防试点组在岳阳县黄沙街兴旺乡坪桥河有螺草滩,湘潭地区血防试点组在湘阴县樟树乡鱼尾洲有螺洲滩开始用砒酸钙药物灭螺,使用背负式压缩喷雾筒、喷粉机和洒水壶,地区试点组曾试制喷洒灭螺机,用水煤气作动力,因过于笨重未能推广。1957年后,其他疫区也曾用砒酸钙在居民点附近人畜常接触地带灭螺。因砒酸钙毒性大,易发生人畜中毒事故,且灭螺效果并不理想被淘汰,1960年起改用五氯酚钠灭螺。

1963年始,疫区统一使用天津大沽化工厂生产的五氯酚钠灭螺,使用方法有洒粉、喷雾、浸杀等,而以喷洒为主,用药量为每平方米5~ 10克 喷洒或每立方米水域5~ 20克 浸泡,效果较好,适用于垸内沟港及难工死角地带灭螺。1966~1989年共用此药3750吨以上,处理钉螺面积超过62万亩次,总计药费达560多万元。

1971年,各县、农场依据灭螺任务大小,从公社、大队调集200~300人成立季节性临时血防专业队,由血防部门管理,参加查螺、灭螺及预防工作。在使用五氯酚钠的同时,曾对氯硝柳胺、灭螺鱼胺(烟酰苯胺)、杀虫丁等试行小面积灭螺,均因药少价昂,未能全面推广。1970~1973年,省革委会血防办先后分配岳阳地区疫区使用湘乡铁合金厂提炼钢铁剩下的铬矿渣8543吨,撒布湖洲,处理有螺面积15万亩左右,因使用量大(每亩54公斤),效果不理想终止。

1992年起,全国统一终止使用五氯酚钠而改用氯硝柳胺作为灭螺药物,该药属世界银行贷款血防项目招标药物,安徽省淮南制药厂生产。此药对人畜毒性低,对农作物无损害,对环境影响亦较小,一直使用至今。

七、火烧灭螺

境内芦苇面积41万多亩,其中有螺面积 315432亩。为便于砍伐芦苇,达到清障、除害(害虫、野兽)目的,湖洲管理部门在每年伐芦前,有放火烧洲习惯。血防部门加以引导和技术指导,组织专业班子,选择适当时期放火烧芦,收到降低钉螺密度、减少樵民感染血吸虫病的效果。湘阴县称烧“两把火”。一是“走底火”,在霜降节前后芦苇砍伐前进行,选择适宜气候、温度、湿度、风向,做好开沟沥水等准备,顺风点火,以烧掉枯叶、不伤芦杆为前提。二是“烧面火”,在春季砍芦结束后进行,利用芦洲上的残枝枯叶烧死土表钉螺。

1971年11~12月,在岳阳县楼西湾以火烧湖草灭螺方式“走底火”,观察表明,不论顺风或逆风点火均燃烧完好,土表钉螺烧死率为77.8~96%,但泥缝内钉螺烧死率只有20~41.7%。1956~1990年,境内疫区每年采用火烧处理有螺面积30万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