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查病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1 12: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无血吸虫病查病记载。发现的病人均是在有明显血吸虫病症状的病人就诊,检查粪便时发现血吸虫卵后确诊的。

1950年3月,湘雅医学院农村疾病防治委员会派员到岳阳县城关镇及附近太子庙、南津港、湖滨、黄沙湾调查血吸虫病流行情况。采用一次沉淀法大便检验抽查81人,发现有血吸虫卵者11人,感染率13.58%。

1951年,湖南地方病防治实验委员会在岳阳县沿湖一带,采用粪便一次沉渣镜检方法调查血吸虫病居民感染率,高者为延寿寺50%(290/580);其次为冷水铺49.06%(26/53);再次是河西陈家沟子47.66%(51/107)。

1952~1955年,湘阴、华容、临湘、岳阳等县先后建立血防机构,开展血吸虫病粪检工作,粪检方法为直接涂片与沉淀法相结合。1954年起,少数单位采用烧瓶直接孵化和先沉淀、后孵化观察毛蚴的方法。

1956年5~8月,疫区各县以血防人员为骨干,抽调区乡干部、社会医务人员共1500余人,组成72个查病组,对76个疫区乡(镇)3岁以上居民524279人,用血吸虫成虫抗原作皮内试验普查血吸虫病(简称皮试),查出阳性188413人,阳性率35.94%,根据皮试阳性与粪检阳性符合率及漏检情况,推算当时境内有血吸虫病患者25.4万余人。

1957年,查病按《血吸虫病防治手册》操作, 普遍采用一粪三检洗粪过筛沉淀法及沉渣三角烧瓶孵化法。1957年2月,各县集中30多名中医进行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普查,查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5300多人,其中腹水型1500多人。1960~1963年,查病由重点查扩展为全面检查,由一年一次粪检扩展为春、秋两季查病,仍以一粪三检、沉孵结合方法为主。对严重疫区一度采用“望(病容)、问(接触疫水史、症状)、体(体检肝脾)”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病人作为治疗对象。

1970年,为解决查病中粪检工具供应不足的困难,华容县和岳阳县黄沙街曾试用瓦罐安装玻璃试管代替三角烧瓶,称为“瓦罐孵化法”。经与三角烧瓶法对比观察,检出阳性率和毛蚴孵出数两者均无明显差异,一度被推广。

1972年初,岳阳地区血防办与岳阳县组成联合试点组对黄沙街区六合大队居民采用三粪三检沉淀、孵化、直肠镜检及“望、问、体”相结合的查病措施,检出率提高到43.13%,为1971年当地血防组一粪一检检出率的3.2倍。1972年3月,省血防办制订《湖南省查治血吸虫病人工作标准要求(草案)》。境内进一步改进查病工作,粪检由一粪一检改为三粪三检,并推行询检、粪检沉孵结合加直肠镜检的查病措施。同时,建立健全血吸虫病查治登记“一本账”。1974年,各地开展技术革新,普遍推广尼龙筛集卵法,用尼龙绢取代粗笨的金属沉淀器或玻璃量杯,减轻粪检工作者的劳动强度,降低设备开支。与此同时,大力推广“三粪三检”与孵化透明法相结合的查病法,提高了粪检准确率。针对疫情减轻,大批病人接受过治疗,轻症病人粪检多次难于找到虫卵的情况,1964年起,湘阴县血防站开始采用直肠活体组织检查血吸虫卵 (简称直检),因直检有一定局限性,技术要求较高,直到1970年才在查病中推广使用。1974年,湖南省第八批血防医疗队株洲大队彭金安等根据食管拉网诊断食管癌原理,在岳阳县查病工作中创造直肠拖网法诊断血吸虫病,检出阳性率高于粪检和直检,随访被检者未发现便血及其他不良反应。1975年9月,省卫生厅在岳阳县召开直肠拖网法诊断血吸虫病鉴定会,一致认为可作为血吸虫病诊断方法之一。随后江苏、广西等省推广时亦认为此法可行。

1976年5月,岳阳地区血防办在建新农场举办查病学习班,重点交流孵化技术,推广间接血凝试验血清学诊断技术和综合查病方法。按疫情程度分类,规定重型疫区每年查病一次,中型疫区两年查病一次,轻型和基本消灭地区三年查病一次。是年,岳阳地区血防所进行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即反向间接血凝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因设备等多方面原因而中止。

1979年起,地区血防所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980年后推广使用,作为已阻断血吸虫病传播地区诊断病人及疗效考核方法,沿用至今。

1979年4~9月,岳阳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研究协作组,采用分层典型抽样方法从境内111.078万疫区人口中,抽样226个生产队31933人,用综合查病方法进行调查,测算有血吸虫病人70691人,居民感染率6.36%。

1982年6月,岳阳地区血防办根据疫情变化, 对不同类型地区查病分别提出技术质量要求,印发《关于血吸虫病查病技术要求(试行方案)》,规定以村或乡的螺情和粪检阳性率为标准,划分查病范围,分别提出查病时间间隔和应查对象,但不论哪种地区受检率均应占应检人数的90%以上。对未治病人和晚期病人的清理、疫情监测方法以及询检、皮试、粪检、直肠活检、血清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各项技术操作要求都作了统一规定。

1984年起,湖南省在华容县进行防治血吸虫病技术改革试点工作,革新查病方法。按疫情重、中、轻及基本消灭地区四个类型进行分类,每类型选定24个试点村开展病情普查。普查8329人,通过询诊、间接血凝、粪检互盲对照查病法,确定应治人数为915人,据此框算全县应治人数为27064人。同时,对全县查病试点24个村进行纵向观察,逐年调查流行因素、当年病人、螺情等作为基线动态资料进行防治工作效果考核。随后,这一方法在境内以至全省疫区推广。1999年,境内疫区分层抽样框算血吸虫病患者人数为:岳阳县12190人、湘阴县24924人、华容县9799人、汨罗市2652人、临湘市4573人、岳阳楼区5608人、云溪区3038人、君山区 6761人、钱粮湖农场3392人、建新农场682人、屈原农场987人、黄盖湖农场126人,共计74732人,其中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782人。

家畜血吸虫病查病工作,从50年代初期起即由血防、农业、畜牧部门协作进行。1951年,陈祜鑫等在岳阳县调查,确定黄牛、奶牛均为血吸虫病最重要的保虫宿主。1955年,省农业厅家畜保育所武文懋、湖南农学院钟晓初等在岳阳县大明乡等地调查耕牛血吸虫病,黄牛感染率为51%,水牛感染率为34%。1957年,岳阳县万石湖畜牧场从新疆引进良种绵羊 200只,因放牧在有螺湖滩草洲,仅几个月时间全部感染血吸虫病死亡殆尽;引进种马41匹,11匹感染血吸虫病。1958年,湖南农学院畜牧教研组在湘阴县石塘等5个乡普查耕牛531头,查出患血吸虫病的194头。检查黄牛305头,水牛226头,分别发现病牛各97头。8月,湘阴县对全县耕牛进行血吸虫病普查,受检12189头,发现病牛1433头。1970年,境内共检查耕牛61165头,查出病牛14199头,平均感染率为23.21%,其中湘阴县 30.41%(3761/12367)、岳阳县32.74%(3342/10208)、临湘县15.25%(1607/10537)、汨罗县6.03% (287/4762)、钱粮湖农场44.9%(1150/2561)、君山农场44.44%(800/1800)、屈原农场66.95%(1487 /2221)、建新农场高达72%(612/850)。1980年,境内耕牛感染率降至15%以下。1990年耕牛感染率5.2%,1999年为 6.23%。

耕牛血吸虫病检查方法,开始采用牛粪清洗后沉渣镜检,继而改为直接孵化或沉渣孵化法。70年代曾试用瓦罐安装试管孵化法、刮取直肠粘膜镜检法,刮取法因操作不便、不安全而停止使用,后来采用尼龙筛淘洗粪便孵化法,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