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书廊 > 岳阳方志 > 岳阳楼志 > 园林胜景 > 正文

第一节 亭台 碑廊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7-07-24 12:00

   岳阳楼园林有两重景观:一是近景公园。以楼为中心,为标高、为地标,四周分布楼阁、亭台、碑廊、牌楼、小池、城墙等大大小小自然景观于山石花木之中,构筑一片颇具规模的中国古典式园林。用含蓄、抑扬、曲折、错落和暗示等手法彰显亲自然、重文化的风格。景区范围之大、景点之多、景观内容丰富,功能齐全,人们置身于花影扶疏、清风飘香之中,领略到深邃无尽的岳阳楼文化和园林风光。岳阳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大量文物名胜,散落在岳阳楼的周围,宛若众星拱月,形成红花绿叶扶的风景,也形成了岳阳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二是远景景观。岳阳楼以天地为楼宇,由江、湖、山、城构成。面对八百里浩渺的洞庭湖,时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悲壮;时有“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之壮阔;时有“静影沉璧”“渔歌互答”之甜美,纳千顷之波涛,收四时之烂漫。远眺白银盘里的君山浮黛,碧螺绾髻,时隐时显。有时静若处子,有时宛若仙女,阴柔阳刚之美尽显,拨人心弦。再看滚滚长江,奔腾不息,永远东去不回。这种立体的画,有形的诗,使游人从有限的空间进入无限,引发许多宇宙感、人生感和历史感。

第一节 亭台 碑廊

    仙梅亭 明崇祯十二年(1639),推官陶宗孔维修岳阳楼时,有人在楼基附近掘出一块奇石,上面有画梅一枝,无叶,花24萼,自成纹理。人们认为是仙迹,便修建一座小亭,立石其中,命名仙梅堂。后来,由于战火纷飞,灾害不断,仙梅堂倒塌,石板丢失。清乾隆四十年( 1775),知县熊懋奖重建岳阳楼,遍访石块下落,在民间灶下发现其石,但已缺损,纹理不清。于是摹刻一石,在遗址上复建其亭。是年孟夏,熊懋奖撰记并书《仙梅石》碑文,连同仙梅石置于亭中,改仙梅堂为仙梅亭。

    清同治六年( 1867),总督曾国荃拨岳卡厘税,对岳阳楼全面重修时,仙梅亭也得到大修葺,并请大书法家何绍基书写“留仙亭”,替代“仙梅亭”。光绪六年(1880),知府张德容重建岳阳楼时,随着岳阳楼址上移,也将亭址上移六丈多,并将留仙亭恢复原名仙梅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仙梅亭几经修葺,但因其为平地而立的纯木结构,年深日久,风吹雨打,特别是亭基跨在洞庭湖岸的斜坡上,基础不牢,以致日渐倾斜。19768月,湖南省政府批准对仙梅亭进行矫正维修。197781 1日动工兴建,主体结构一律按原样翻修,对局部进行修改。新亭基础以钢筋混凝土重新构筑。台基以花岗石砌成,高0.9米,比原亭台增高0.11米。原仙梅亭外金柱中心至台基边宽0.5米,新亭加宽到1米。于19785月竣工,重修费用3.29万元。新修的仙梅亭,保持了原来的面貌,占地面积44平方米,亭由6根中心大柱撑起上下两层,为六方尖顶式重檐纯木结构,高7米,比原亭升高0.26米。亭下层飞檐用6根红漆宝贝柱支撑,宝贝柱与横梁交合角坛镶了穿花浮雕,横梁与主柱交接下方的雀替榫托雕成龙首形状。亭东西两边为对称性台阶,其余四方围装半卧式条椅,亭中竖着仙梅石板。二楼四周安有双层回纹格窗,中间夹着透明玻璃,比原来的步步紧格窗更加美观。屋顶飞檐梓角梁尖端装有飞凤昂首的彩陶塑雕,并逐角悬挂小巧铜铃,轻风吹来,铃声清脆悦耳。亭屋面陡而复翘,立地仰视,似凌空跃起,显得气势飘逸俊爽。

    三醉亭 位于岳阳楼的右侧,是清乾隆四十年( 1775)由巴陵知县熊懋奖在修岳阳楼和仙梅亭时创建的,原名望仙阁。

    相传宋庆历年间(10411048),滕子京守巴陵郡时,有一天,一个风骨异常的道人手上拿着名刺(名片)求见,上面写着“回岩客”,自称华州回道士。滕太守见后,知道是异人,便设酒款待,亲切交谈,还叫画工画下他的像。那位异人见滕太守热情款待自己,赠太守一首诗,要滕太守明天再找他,就走了。第二天,滕太守来到相约的地方,却没有见到这个异人。又传吕洞宾在三醉岳阳楼后,即兴吟成诗一首:“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后来,吕洞宾得道不死为仙,常往来洞庭湖上,历世传其踪迹甚著。岳阳人民盼着吕洞宾再来,修建望仙阁以此纪念。吕洞宾,名岩,道号纯阳子,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相传为唐时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说他屡举进士不第,便游走江湖间,遇钟离传授丹法而成仙。《辞海》说:“吕洞宾的神话传说大概最早起源北宋岳州一带。”岳阳流传他不少故事和诗篇。不久,望仙阁倒塌了。清道光十九年( 1839),岳州知府翟声诰重修岳阳楼后,在望仙阁的旧址上,新建一座小楼阁,改望仙阁为斗姆阁,用以祭祀北斗星神。据《巴陵县志》记载,咸丰年间(18511861)岳阳楼和斗姆阁俱颓坏。直到同治六年(1867),由总督曾国荃拨岳卡厘税,对岳阳楼和斗姆阁进行全面重修,根据“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故事,改斗姆阁为三醉亭,在楼上建阁道通岳阳楼的二楼,将三醉亭开辟为宴席之所。光绪六年( 1880),知府张德容拨茶厘及捐项改修,移进楼址六丈有奇。左仙梅亭,右三醉亭,皆加于旧。

    1957年,拆去了通往岳阳楼的阁道,后有一段时间失修。19751月,湖南省文化局下达《关于岳阳楼西侧三醉亭翻修工程的批复》,同意将三醉亭按原貌翻修,并聘请古建筑学家、南京工学院教授杨天保,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任技术指导。工程设计由省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曾子泉主持。设计中,按宋代建筑风格,对原亭部分结构进行调整,拆除了四周砖墙,改作纯木结构,四面均改为8扇格门,亭内一层增设一道楼屏。19751017日三醉亭落架翻修,到19779月竣工。其亭呈正方形,为二层二檐,高9米,台基长11.65米,占地面积135.7平方米。顶为歇山式,门窗雕花精细,藻井彩绘鲜艳,装饰华丽。整个三醉亭翻修工程拨款11万元,实际费用10.5万元。

    今三醉亭的一楼正中屏风上绘有《洞宾醉酒》的画像,上书吕洞宾的诗句,为岳阳画家殷本崇所绘。画屏两边的对联是:“对月临风,有声有色;吟诗把酒,无我无人。”为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方功浚撰并书。二楼上立着一个神龛,吕洞宾像坐在其上。亭身丰盈的三醉亭同左侧体态窈窕的仙梅亭相映成趣,映衬着岳阳楼。

    怀甫亭 坐落在岳阳楼下的洞庭湖边,为方形小亭。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曾祖时迁移居河南巩县,他在政治上没有得到当权统治者的重用,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1962年,在杜甫诞生125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晚年贫困多病,拖着家室“漂泊西南天地间”,以舟为家。大历三年( 768)春,他离开夔州,从白帝城坐船下江陵,原本想回到洛阳,可是吐蕃在关陇、蜀川侵扰,军阀在南北各地混战,已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不能如愿以偿。这年冬天来到湖南的岳阳。时年57岁。当他登上岳阳楼时,面对八百里洞庭波涛涌动如世道、命运,悲喜交集,于是写下进入湖南的第一首诗《登岳阳楼》,表达昔日对洞庭湖的向往和如今亲上岳阳楼的兴奋,写出了“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的博大胸襟;道出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震撼千古的名句。后来,杜甫“南客潇湘外”,沿着湘水南来北往,历尽了“江湖行路难”的艰辛,大历五年(770)死于汨罗江。据唐元稹撰的《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记载:“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九。”“旅殡岳阳”,就是停厝寄放岳阳。杜甫的儿子杜宗武说,将杜甫临时浅葬岳阳。平江在唐时称昌江,属岳州巴陵郡,这里不讲昌江,讲岳阳也顺理成章。卒于岳阳说为清仇兆鳌(《杜少陵集评注》)首创,近人闻一多、冯至等也坚持此说。这一说是将《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为绝笔诗。杜甫北归心切,经不起冬寒风疾,旧病复发,逼得他“转篷”“行药”,去投靠“六相隐昌”,即昌江县(今平江县)隐居避难的唐朝官员徐安贞、刘光谦、白琪、陈常甫、陈善经、李安甫,因医治无效,死于船上。今平江县大桥乡小田村的小田山上有杜甫墓,墓碑上题“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墓高1米,径2.6米,一室二耳,均为青砖砌成。但也有另一说。大历五年夏,杜甫吃耒阳聂县令送来的酒肉,“张饫而死”,便葬在耒阳。宋王洙系铭(影印宋本《杜工部集》)写了此说,将《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以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作绝笔诗。今人郭沫若、傅庚等也沿用此说。可杜甫写完此诗后,还写了《回棹》《过洞庭湖》《登舟将适汉阳》《长沙送李十一》《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等诗作,故此说难以成立。

    岳阳人民为了纪念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小亭。亭高7米,占地面积40平方米,坐南向北,四柱为水泥铸构,环以栏杆,上端为木结构,翘首脊饰精巧,藻井彩绘鲜艳。亭中将《登岳阳楼》一诗刻石留碑,碑的阴面刻有《怀甫亭序》,概述杜甫的生平业绩。怀甫亭朝北的檐下,高悬着朱德书写的“怀甫亭”匾额。这块匾额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正当这座小亭竣工,定为怀甫亭后,岳阳楼公园因没有得到毛泽东题岳阳楼匾深感遗憾,再次写信并附上一张怀甫亭的照片,请毛泽东题怀甫亭匾,又被毛泽东转给了为杜甫草堂题匾的朱德委员长给怀甫亭题匾。半个多月后,岳阳楼公园收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为怀甫亭题的匾额字样,一共3幅。他老人家从9个字中挑选了“怀甫亭”3个字作为匾额。随后将字放大,刻在一块樟木做的匾额之上,嵌在怀甫亭的檐下。“怀甫亭”三字的手迹原存于岳阳县文化馆,“文化大革命”初期被“红卫兵”抄走而遗失。“怀甫亭”的匾额也在此时期遭到破坏,被人摘下来砸成两半,幸好被岳阳楼公园的一位女工将它偷偷搬回收藏。1978年才依样复制一块,重新挂到怀甫亭上,供人观赏。朱德委员长一生爱好书法,先后学习过柳公权、黄庭坚的书法艺术,以黄庭坚的书法为主。由于他长期临摹黄帖,书法苍劲古朴,深得山谷笔意。怀甫亭正面两边亭柱上,由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吴丈蜀于1979年春撰书对联一副:“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怀甫亭名人、名诗、名书法堪称三绝,成为岳阳楼公园的一景。

    碑廊 在岳阳楼东侧有一个老碑廊,成L形,宽30米,长70.7米,高2.65~5米,两面嵌有碑文,共有大小碑文139块,刻石158方。其中精选历代歌咏岳阳楼的诗词书法碑115件,134方,明清以来修葺岳阳楼的记事碑24方。分两期建成。第一期是1984年在岳阳楼东南方约100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长32米,宽5米,高5米的碑廊。其匾额为当代书法家刘炳森手书,悬挂在廊中部的圆门上。碑廊的壁间嵌着明清以来的碑刻65块,其中有原嵌于岳阳楼一楼墙上的石碑44块,大修中增刻21块。第二期是1992年,岳阳楼公园在1984年兴建的基础上,进行翻修和扩建,倚围墙向北延伸,长近40米,高2.65米,增加碑刻74块。碑体以河南巩县青石雕刻,以山东济南青花岗岩石作碑头、碑座,显得古朴、庄重。总耗资180万元,于199518日竣工并对外开放。

    2006年,在岳阳楼主楼南、双公祠西修建了新碑廊,总长240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除了将老碑廊刻迁至此地外,还新增碑刻40多方。新碑廊与五朝楼观曲水相连,形成视觉上的连贯,像一片长长的金钥匙,去打开岳阳楼历史的时空,去打开岳阳楼古老的神秘。

    这些碑刻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国家领导人题诗题词碑。有毛泽东的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和华国锋、董必武、宋任穷、李铁映、张爱萍等题词。第二部分为记事碑。有宋代米芾,明代董其昌、祝枝山,清康煕,今沈鹏、王学仲、李铎、欧阳中石等书《岳阳楼记》,及清代、民国时期记载岳阳楼修葺情况的碑刻。第三部分为诗碑。其中多为国内当代书法名家手书的古体诗词,也有日本书法家的作品。第四部分是杂碑。有清道光皇帝题写的“印心石屋”,清代刻的“孚佑帝君遗像”“吕祖仙师真像”以及“虎”“鸾”字碑等。岳阳楼碑廊的碑文兼诗词、记文、联语诸体,集楷、草、隶、篆百家书法于一廊,书写各具特色,刻工精美独到,蔚为大观。透过这些碑文,人们不仅可以赏览书法艺术的雄伟之风和优雅之态;还可穿越历史时空,领略书家其人、其品及风采。